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中庸 - 教育百科
  • 漢語拼音 zhōng yōng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ōng yōng
解釋:
  1. 待人處事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
    【例】中庸之道
  2. 形容才德平凡。
    【例】雖然只有中庸之材,但他對公司的忠心是無人可比的。
  3. 《禮記》的篇名。相傳為子思所作,闡述中庸之道。
    【例】〈中庸〉整篇所說的就是一個「誠」字。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中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hōng yōng
解釋:
1.待人處事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論語.雍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禮記.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2.才德平凡,指一般常人。《文選.賈誼.過秦論》:「材能不及中庸,非有仲尼、墨翟之賢,陶朱、猗頓之富。」
3.禮記篇名。相傳為子思所作,闡述中庸之道。宋朱熹將其從禮記中抽出,與《大學》、《論語》、《孟子》合為四書。
4.流行語。中間很臃腫。如:「人到中年,身材也中庸起來。」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中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中庸」一語,首見於〔論語.雍也篇〕:「子曰:『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
  關於「中庸」這兩個字的解釋,鄭康成在〔三禮目錄〕一書中說:「名曰「中庸」者,以其記中和之用也。庸,用也。」另外,程頤對「中庸」之解釋則是:「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而朱熹在〔中庸章句集註〕一書中則說:「中者,不偏不倚,無過不及之名;庸,平常也。」
  這三個對「中庸」解釋的例子,初看起來語義上互有不同,有相當程度的差距。個仔細研究起來,這三種解釋,卻是可以相通的。這中庸之「中」,就是大中至正、中立不倚、屹立不搖的意思。中庸之「庸」,就是日常所見、日常所行,無可變易的意思。「中」也就是主敬立極、擇善固執、允執厥中的意思。「庸」也就是隨時隨地,每個人所應當實踐,所能實踐的,有普遍妥當性的平常行為 。僅言「中」而不言「庸」,則「中」可能僅懸空而成為一種觀念;僅言「庸」而不言「中」,則此平常行為的普遍妥當性的內容不顯。故「中」與「庸」應合而言之。
  所謂中庸,是不偏、不易,所以中庸也就是「善」,這種善,必由不偏不易之行為而見,亦即由中庸而見。這是「常道」,也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大道」,是率性之道,也是天命所賦予人類的陰陽之和,自然之常的「天人合一」之正道。
  中庸既是人人可以實踐,應當實踐的德行,為什麼孔子又說:「民鮮久矣」,又說「擇手中庸 ,而能期月守」?近人徐復觀在〔中庸的再考察〕一文中指出:「第一,是因人的行為,常由於自己生理欲望的衝動,而失掉了應有的節制;第二,是因為人常常不能抵抗外面政治社會環境的壓迫、誘惑,以至喪其所守,同流合汙。所以孔子說:『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君子依手中庸』,能做到『遯世不見知而不悔』。為了要抵抗政治及社會的誘惑與壓力,所以孔子要求君子要『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國有道不變塞焉』,『國無道,至死不變』,要『強哉矯』,要守住中庸之道。」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屬性: 形、名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對應華語: 中庸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中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臺灣客語 中庸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