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拉丁學校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Latin School
作者: 李奉儒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拉丁學校(或稱Gymnasium)係經康門紐斯(Johann Amos Comenius, 1592~1670)的倡導而設立的。康門紐斯的教育方法強調循序漸進的原則,而學校組織也是一種教育方法。他在〔大教學法〕(Great Didactic, 1632)一書中,提出一個拾階而登、分期升進的學校系統;將兒童的學校生活區分為四大教育階段:母親學校、方言學校、拉丁學校或文科中學及大學或旅遊。拉丁學校是其中的中等教育階段。
  拉丁學校設於每一城市中;康門紐斯基於人類的平等精神,反對以階級和家境作為學生能否進入學校的決定因素,如要有所挑選,也必須以能力為依據。根據他的設計,十二歲到十八歲的學生應進入拉丁學校就讀。此時期的學生正值發育階段,也是邁進成熟期的時候,康門紐斯比喻為「秋」。
  在拉丁學校之內,學生所受的訓練可說是高等教育之準備,也是培養治術人才、晉身上流社會的階梯。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的理解力和判斷力。學生必須學習四種語文:希伯來文、希臘文、拉丁文等古典語文,以及德國語文;另外還要學習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包括「七藝」科目及物理學、年代學、歷史學、道德學和神學等。
  拉丁學校如同方言學校,也分為六級:由低年級開始,各依主要的科目而稱之為文法班、物理班、數學班、倫理班、辯證班及修辭班等。學生必須能透徹了解文法、修辭、邏輯等科目,以奠立堅實的基礎,作為日後深造的預備,並可以終生受用。
  十八年後,康門紐斯在〔泛智學校的計畫〕(Schole Pansophicae Delineatio, 1650)一書中,另擬一項六個班級的文科中學(Gymnasium)的計畫;各班依施教計畫分為進階班、入門班、升堂班、哲學班、邏輯班、政治班,並且另設有一個第七年級的神學班。這是拉丁學校的改進,在性質上已極為現代化。但其學生只限於將來有希望為教會或國家服務者,或可升入大學者。
  十八世紀時,美洲新大陸接收了歐洲文藝復興及宗教改革的文化教育果實,在培育有文學素養的教士上,也設立拉丁學校,以教導上層階級的子弟。教育方式與教材內容,則跟英國的文法學校無甚差異。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拉丁學校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