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坊刻本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fāng kē běn |
解釋:
書肆所刻的書本。宋時建陽麻沙的書林、書堂,南宋臨安的書棚、書鋪,今之書局、書店所出版的書,概稱為「坊刻本」。昔日坊刻本,校勘多不精審,故收藏家不甚重之。也稱為「坊本」。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坊刻本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沈津 |
日期: | 1995年12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坊刻本亦稱坊本。坊,市肆,店舖。坊刻,指書肆所刻之書。書坊是我國古代商品圖書流通分配的主要場所,是早期書店,兼營編輯、出版、印刷、發行,相當於今天的出版社、印刷廠和書店的聯合。書坊刻書與官、私所刻不同,其服務對象是社會大眾,以營利為主要目的。坊刻本的內容可分5類:(1)前代的著作,以宋元居多,包括經史子集四部,主要供人誦讀;(2)日用參考書和著名詩文集、醫書、曆書、類書等,以實用價值為主;(3)兒童啟蒙讀物,如〔千字文〕、〔唐詩三百首〕等;(4)科舉考試用書,如帖括、策論等,乃為滿足士人應試之需;(5)市井百姓所需的民間戲曲、小說、詩歌、評話、寶卷等。書坊刻書在刻印前代書籍時,往往在形式上進行加工,如南宋以前的〔史記〕,有集解、正義、索隱,到了南宋,建安書坊有人開始把三者合併成〔史記三家注〕刊印,以便誦讀。宋代書坊為了迎合顧客,又刻所謂纂圖互注、重言重意的經書和子書。明代書坊在此基礎上有所發展,如楊氏清江書堂率先以圖文並舉刊刻小說。又有書坊把相關之書刻在一起,如鄧志謨〔七種爭奇〕、唐氏富春堂刻〔繡像演劇十種〕等。不少著名書坊所刻書籍都銷往全國各地,據〔福建通志〕載,宋時建安「書坊之書盛天下」,清代掃葉山房刻印之書「販夫盈門,席氏之書不脛而走天下」。宋代最著名的書坊有建安余仁仲萬卷堂、臨安陳氏書籍舖、臨安府尹家書籍舖等。元代坊刻較宋代為盛,葉日增廣勤堂、劉君起翠岩精舍、余氏勤有堂等都是重要書坊。入明以後,明初以福建地區為最盛。其中部分為元代所延續,如務本書堂、宗文書堂等均是。萬曆以前刻書最多的推劉洪慎獨齋和劉正器安正堂。又浙江在宋明時也為坊刻中心,嘉靖以後逐漸為安徽、江蘇兩地所代替。從萬曆到崇禎(1573-1643)的數十年中,南京、蘇州、常熟一帶的書坊又盛極一時。金陵書坊著名的有唐氏富春堂、文林閣、繼志齋等。一般來說,書坊刻書較之官私所刻,校勘多不精審,蓋因書坊刻書旨在謀利,粗製濫造,訛誤較多,紙墨低劣,刷印不精。故近人葉德輝指出,坊本「雕鏤不如官刻之精,校勘不如家墊之審」。但也有不少書坊刻印精工,如宋代陳氏經籍舖,雕版工整,字體清秀,行格疏朗,紙墨精美,被稱之為坊本中之上乘。上海商務印書館的〔四部叢刊〕所據底本中,不少是坊刻中之佳槧,如宋刻〔周賀詩集〕、〔李丞相詩集〕;元刻〔新刊王氏脈經〕、〔靜修先生文集〕等。至於〔古本戲曲叢刊〕各集所收,幾乎都為坊間所刻。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坊刻本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