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林樂知 - 教育百科
ˊ
ˋ
  • 漢語拼音 lín lè zhī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ín lè zhī
解釋:
人名。(西元1836~1907)美國人。清道光年間來華,先後擔任編輯、教員並翻譯西書。西元一八六八年於上海主編教會新報,一八七四年易名為萬國公報,一八八一年創辦中西書院,此外對維新運動的改革也有很大影響。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llen, Young John
作者: 井敏珠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林樂知為美國監理會(Southern Methodist)傳教士;道光二十九年(1849)來華,曾在上海擔任編輯,為江南製造總局翻譯西書,並在上海廣方言館教授英文;光緒七年(1881)更創辦中西書院(Anglo-Chinese College)。他的最大貢獻是於同治七年(1868)發刊[教會新聞],同治十三年改名為[萬國公報],至光緒九年停刊;光緒十五年復刊,但此時已非其個人經營,而成為廣學會之機關報。在該會未成立之前,批判時政鼓吹改革者,即為前期的[萬國公報];其他撰稿者尚有艾約瑟(Dr.J. Edkins)、慕維廉(Rev. William Muirhead)、韋廉臣(Alexander Williamson)及傅蘭雅(John Fryer)等。
  林氏之[中西關繫略論]刊於光緒元年(1875);撰寫此文動機是因聞清廷將派使駐紮各國,故特著此篇,論中國宜如何聯絡與駕馭各國。林氏嘗指陳中國「好古惡新」,以說明中國貧弱的根本原因;他並提出強國的方法在改革兵制、建鐵路、架設電線、製船砲,其口號是「勤以行法,法以補勤」。而變法最根本的問題在教育,他力勸中國設儲才館,興新學,培植人才;然欲使士子有志於此,則非改革科舉制度不可。他批評中國的科舉「 士之心思而不能靈活,蔽士之耳目而無可見聞矣」。此文曾印單行本發行,銷售及影響層面很廣,更替[萬國公報]開創一項對時政批評與建議改革的先例。
  中國危機既如此嚴重,當時這批西方人士認為唯一希望唯有立即變法,而以安民、興教等事為首要;林氏是其中批評中國社會風氣敗壞最激烈的一位。甲午戰後,其態度更明顯;其代表作為光緒十一年(1885)年的[險語對中],所擬新策為:應積極辦理外國有關之事,如禮遇各國使臣,善遇西教,謹選外交人才,興辦有益商務之事。「變通之道當以育才為本」,讀書之法急宜改革者有三:教科書之改革,使有系統而增學識;學制之改革及師資之培植,宜請西人籌畫;譯西書,開報館,立學會,遣學童出洋留學等,以廣學新民。另泰西之教育三倫:即天、人、物,而中國人只重人倫,尚不周全,故宜以西洋知識與器具以為增補,他說:「三倫之大本,悉歸於真實無妄之一途,然後國勢日以強,民心日以明,本分盡而諸事備矣。」就廣學會人士鼓吹變法來看,他們仍懷有強烈的殖民主義思想,以本國利益為前提的色彩甚為濃厚。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林樂知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