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煤 - 教育百科
煤 |
|
- 部首 火
- 部首外筆畫 9畫
- 總筆畫 13畫
- 漢語拼音 méi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古代植物經地層變化,被埋於地底下所分解成色黑、堅硬、可作燃料的礦物。如:「煤炭」、「煤礦」、「煤層」、「煤田」。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煤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méi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煤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méi |
解釋:
[名] 古代植物埋藏地下,分解而成的含碳物質。主要成分是碳、氫、氧和氮。色黑、質堅。按形成階段和碳化程度的不同,主要可分為泥煤、褐煤、煙煤和無煙煤四種。可為燃料及化學原料。也稱為「石炭」、「煤炭」。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煤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煤』,為植物體或植物碎屑堆積掩埋之後,再經由煤化作用(coalification)所形成之富含有機碳沉積岩,其所含碳量佔總重50%以上(換算成體積約占70%以上);除有機碳外的次要組成,包括黏土、粉砂、砂、水分、揮發物與少量次生礦物(如:黃鐵礦、白鐵礦、白雲石、方解石、菱鐵礦等)。『煤』由於富含有機碳,因此外呈棕到黑色,硬度不等,但比重低(台灣地區純煤比重介於1.25~ 1.4)。台灣地區的煤礦主要分佈於西台灣的北部與中部地區,前者包括基隆、台北、桃園、新竹、苗栗等五個煤區,後者包括南投集集大山、鳳凰山與嘉義阿里山等三個煤區。至於含煤地層友老到新,依序有古地三記的白冷層與五指山層,中新世的木山層(下部含煤層)、石底層(中部含煤層)與南莊層(上部含煤層),以及台北、頭社等盆地中更新世~全新世的泥炭層;根據礦務局資料,台灣煤的礦藏量約有6~ 7億公噸,已開採者約有2億公噸。其中,較具經濟價值的煤層則主要位於木山層、石底層與南莊層等三個中新世地層。台灣地區煤的開採歷史最早可溯至1642年,但在十三行遺址中曾發掘出鐵渣、礦石、煤以及煤塊所磨製的紡輪,顯示先民對煤的利用由來已久。回顧文明發展歷程,煤與鐵共同扮演開啟工業革命的關鍵角色;現今,煤與油氣(包括石油與天然氣)同為主要的商用能源燃料。除此之外,煤尚可製成焦煤以供煉鐵製鋼之用,並且此一角色至今仍無可替代;另外,煤也可提供做為煉製汽油、橡膠、塑膠以及染料等的工業原料。 |
|
知識 1: 『煤』,為植物體或植物碎屑堆積掩埋之後,再經由煤化作用(coalification)所形成之富含有機碳沉積岩,其所含碳量佔總重50%以上(換算成體積約占70%以上);除有機碳外的次要組成,包括黏土、粉砂、砂、水分、揮發物與少量次生礦物(如:黃鐵礦、白鐵礦、白雲石、方解石、菱鐵礦等)。『煤』由於富含有機碳,因此外呈棕到黑色,硬度不等,但比重低(台灣地區純煤比重介於1.25~ 1.4)。台灣地區的煤礦主要分佈於西台灣的北部與中部地區,前者包括基隆、台北、桃園、新竹、苗栗等五個煤區,後者包括南投集集大山、鳳凰山與嘉義阿里山等三個煤區。至於含煤地層友老到新,依序有古地三記的白冷層與五指山層,中新世的木山層(下部含煤層)、石底層(中部含煤層)與南莊層(上部含煤層),以及台北、頭社等盆地中更新世~全新世的泥炭層;根據礦務局資料,台灣煤的礦藏量約有6~ 7億公噸,已開採者約有2億公噸。其中,較具經濟價值的煤層則主要位於木山層、石底層與南莊層等三個中新世地層。台灣地區煤的開採歷史最早可溯至1642年,但在十三行遺址中曾發掘出鐵渣、礦石、煤以及煤塊所磨製的紡輪,顯示先民對煤的利用由來已久。回顧文明發展歷程,煤與鐵共同扮演開啟工業革命的關鍵角色;現今,煤與油氣(包括石油與天然氣)同為主要的商用能源燃料。除此之外,煤尚可製成焦煤以供煉鐵製鋼之用,並且此一角色至今仍無可替代;另外,煤也可提供做為煉製汽油、橡膠、塑膠以及染料等的工業原料。 |
|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煤 | |
岩石次分類: | 沈積物 |
學域-大分類: | 地質-岩礦類 |
紀錄類別: | 沈積岩知識單元 |
岩石分類: | 沈積岩 |
授權資訊: |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oal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層狀的、可燃燒的有機岩石。由原本生存在沼澤中的植物量死亡後,經過各種生物和地質作用所形成。其所含物質以碳為主,此外尚有氫、氧及少量的氮、硫、無機礦物質。 在成煤作用(Coalification)過程中,植物遺骸經生物化學作用形成泥炭(peat),此為最低級的煤,泥炭被掩埋在沈積物下,由於溫度和壓力的增加使得泥炭中的水、氧、氮的含量逐漸減少,而碳的含量和密度提高。於是泥炭先變成褐炭,再變成半煙煤進而變成煙煤,之後再變為為半無煙煤和無煙煤。此一現象稱做煤的等級(coal rank)之提高。 由樹木或灌木碎屑所形成之煤則稱之為木質或腐質煤,若煤之組成物質為花粉顆粒或分開的樹木碎屑稱之為腐泥煤。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煤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煤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古代植物埋沒地下,分解而成之碳質物。主要成分是碳、氫、氧和氮。色黑、質堅。依形成階段與碳化強度之不同,主要可分為泥媒、褐煤、煙煤及無煙煤四種。可為燃料及化學原料。亦稱為「石炭」、「煤炭」。唐.薛能〈早春歸山中舊居〉詩:「雨地殘枯沫,燈窗積舊煤。」《紅樓夢》第八八回:「我才剛到後邊去叫打雜兒的添煤,只聽得三間空屋子裏嘩喇嘩喇的響。」 2. 「煤炱」:煙氣凝結之黑灰。《廣韻.平聲.灰韻》:「煤,炱煤,灰集屋也。」《集韻.平聲.灰韻》:「煤,炱灰集屋者。」唐.張祜〈隋宮懷古〉詩:「古牆丹雘盡,深棟黑煤生。」唐.李商隱〈南朝〉詩:「敵國軍營漂木柿,前朝神廟鎖煙煤。」 |
|
注音: | ㄇㄟˊ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煤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