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沃曼,瑪格瑞特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Wallmann, Margarethe (1904-1992)
作者: 謝庭芝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奧地利編舞家,歌劇製作人、芭蕾舞者、編舞家和教師。她生於維也納,在柏林隨爾珍妮亞.艾迪亞朵娃(Eugenia Eduardova)學芭蕾,接著到巴黎受教於奧嘉.佩歐布拉金斯卡(Olga Preobrajenska)及瑪迪爾德.克榭辛斯卡亞(Mathilde Ksche-ssinskaia)門下,最後在德國瑪麗.魏格曼現代舞團(Mary Wigman)深造。她是芭蕾舞壇奇葩,青少年時即加入夏洛登堡歌劇芭蕾舞團(the Charlottenburg Opera Ballet),同時在柏林市立歌劇院(the Berlin Municipal Opera),以及恩立奇.克洛雷爾(Heinrich Kröller)帶領的巴伐利亞國家歌劇院(Bavarian State Opera)演出。在瑞士巡迴演出期間,她看了瑪麗.魏格曼的演出後,決定隨她習舞,並於1920年中期成為魏格曼舞團團員,當時韓亞.霍姆(Hanya Holm)及露絲.阿布拉哈維奇(Ruth Abrahamowitsch)也在團中,只有她獲得了魏格曼學校的教師資格証書。1927年她在柏林設立了魏格曼分校,一直掌管到1932年才換人。她所設的第一個舞團是以單人舞演出為主,他們於1930年在第三屆德國舞蹈會議(the Third German Dance Congress)中演出,參與的舞團有丹尼.蕭恩(Denis Shawn),由於受辱拒演《奧菲斯酒神》(The Orpheus Dionysus),不得已,她只好上場代演。接著蕭恩(Shawn)邀她一同到美國發展,那年冬天她在紐約丹尼.蕭恩學校(the Denishawn School),以教授魏格曼作品為主,成為第一個在美國獲得德國技巧教法教師資格的舞者。她對蕭恩的影響非常大,促使蕭恩的創作風格從1920年代極端浪漫異國風情,過渡到1930年的抽象表現派風格。1931年她創立了薩爾斯堡節慶協會(the Salzburg Festivals),此協會持續到1939年後才解散。這期間她在歌劇方面的創作達到最高峰,首先,她和馬克斯.亨哈德(Max Reinhardt)聯手推出《浮士德》(Faust),接著和布立諾.瓦爾特(Bruno Walter)、阿爾迪諾.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合作編舞。從1934年到1939年擔任維也納國家歌劇院(the Vienna State Opera)芭蕾部門的主任,以監督學院,創新芭蕾之舞碼為重心,她的叫座舞碼有:《芬妮.愛斯勒》(Fanny Elssler, 1934),《親愛的奧古斯汀》(Der Liebe Augustin),《一則聖誕節的故事》(A Christmas Tale, 1936)等舞劇。1936年離開德國,開始了舞蹈生涯最後一段巡迴演出。1935年到好萊塢,編了兩齣舞碼,一齣是以墨西哥民俗色彩為主,由莉塔.海沃斯(Rita Hayworth)主演的《瑪格莉特.康西諾》(Marguerita Cansino),另一齣是為葛瑞塔.嘉保(Greta Garbo)所編的芭蕾《安娜.卡烈尼娜》(Anna Karenina, 1935)。1935年後她轉到義大利發展,從1936年和米蘭斯卡拉劇院(Milan The Teatro alla Scala)合作,改編了《鳥》(Gli Uchelli)這部舞劇,以及頗具創意的《古老的舞蹈和歌謠》(Antiche danze e arie)。從1937年到1948年她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科隆劇院(the Teatro Colon)擔任芭蕾教師,曾邀請米契爾.佛金(Michel Fokine)、喬治.巴蘭欽(George Balanchine)、雷歐尼得.馬辛(Leonide Massine)為該舞團編舞,同時還從事創編工作,當時,她以拉丁美洲為主題編了《第五號巴西狂歡酒節》(Bachianas Brasilias No.5, 1943),《大地》(Tierra, 1945),《金門城》(La Cuidad de las Puertas de Oro, 1947)等舞劇。1949年回到米蘭斯卡拉劇院(Milan The Teatro alla Scala)獻藝,1952年展開了歌劇創作的負責工作。在替瑪莉亞.卡拉斯(Maria Callas)編舞後,一炮而紅,接著世界各地的首要歌劇大廳都爭著請她擔任客座指導。1976年她在蒙地卡羅歌劇院(the Operade Monte Carlo)擔任駐團主任,改編了達流士.米堯(Darius Milhaud)的作品《大衛》(David, 1955),法蘭西斯.布稜(Francis Poulenc)的作品《加爾默羅會修女的對話》(Dialogues des Carméites, 1957)。沃曼的創編特點是:一方面她能保持原作品的精髓,而另一方面,是能將自己的風格溶入於作品中。
參照:
Marie-Françoise Christout《Le Ballet Occidental, naissance et métamorphoses ⅩⅥe-ⅩⅩe siècles》1995、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Anatole Chujoy & P. W. Manchester《The Dance Encyclopedia》1967、Barbara Noami & Cohen-Stratyner《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Dance》1982.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沃曼,瑪格瑞特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