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臨 - 教育百科
ˊ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ㄉㄠˋㄌㄞˊㄌㄞˊㄉㄠˋㄖㄨˊ:「ㄍㄨㄤㄌㄧㄣˊ」、「ㄑㄧㄣㄌㄧㄣˊ」、「ㄐㄧㄤˋㄌㄧㄣˊ」、「ㄨˇㄈㄨˊㄌㄧㄣˊㄇㄣˊ」。
  2. ㄗㄠㄩˋㄖㄨˊ:「ㄌㄧㄣˊㄨㄟˊㄅㄨˊㄌㄨㄢˋ」、「ㄌㄧㄣˊㄓㄣˋㄇㄛˊㄑㄧㄤ」。
  3. ㄎㄠˋ˙ㄓㄜㄅㄤˋㄖㄨˊ:「ㄌㄧㄣˊㄏㄜˊ」、「ㄌㄧㄣˊㄔㄨㄤㄦˊㄗㄨㄛˋ」、「ㄖㄨˊㄌㄧㄣˊㄕㄣㄩㄢ」。
  4. ㄐㄧㄤㄓㄥˋㄉㄤㄖㄨˊ:「ㄌㄧㄣˊㄅㄧㄝˊ」、「ㄌㄧㄣˊㄒㄧㄥˊ」、「ㄌㄧㄣˊㄓㄨㄥ」、「ㄌㄧㄣˊㄕˊㄅㄠˋㄈㄛˊㄐㄧㄠˇ」。
  5. ㄘㄨㄥˊㄍㄠㄔㄨˋㄨㄤˇㄒㄧㄚˋㄎㄢˋㄖㄨˊ:「ㄐㄩㄍㄠㄌㄧㄣˊㄒㄧㄚˋ」。
  6. ˙ㄓㄜㄕㄨㄏㄨㄚˋㄈㄢˋㄅㄣˇㄇㄛˊ仿ㄈㄤˇㄖㄨˊ:「ㄌㄧㄣˊㄅㄟ」。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臨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ín
解釋:
  1. 從高處往下看。
    【例】居高臨下
  2. 來到、到達。
    【例】光臨、蒞臨、雙喜臨門
  3. 靠近、依傍。
    【例】臨窗而坐、臨門一腳
  4. 面對、遇到。
    【例】臨陣磨槍、臨危不亂
  5. 依照字、畫摹仿寫畫。
    【例】臨碑、臨帖
  6. 將要、正要。
    【例】臨別、臨行、臨終
  7. 六十四卦之一。兌(☱)下坤(☷)上,表在上臨下之義。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lín
解釋:
[動]
1.從高處往下看。如:「居高臨下」。《詩經.大雅.大明》:「上帝臨女,無貳爾心。」漢.鄭玄.箋:「臨,視也。」三國魏.阮籍〈詠懷〉詩一七首之六:「登高臨四野,北望青山阿。」
2.來到。如:「光臨」、「蒞臨」、「親臨」、「雙喜臨門」。《楚辭.屈原.遠遊》:「朝發軔於太儀兮,夕始臨乎於微閭。」
3.靠近、依傍。如:「臨窗而坐」、「臨門一腳」。《漢書.卷二七.五行志下之上》:「先是文惠王初都咸陽,廣大宮室,南臨渭,北臨涇。」
4.面對、遇到。如:「臨陣磨槍」、「臨危不亂」。《論語.述而》:「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臨表涕泣,不知所云。」《儒林外史》第三○回:「只為緣慳分淺,遇不著一個知己,所以對月傷懷,臨風灑淚!」
5.依著書畫範本摹仿。如:「臨碑」、「臨帖」。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七齣:「學生自會臨書,春香還勞把筆。」
6.統治。《書經.大禹謨》:「臨下以簡,御眾以寬。」《管子.八觀》:「置法出令,臨眾用民。」
7.照、照耀。《尸子.卷上.明堂》:「天高明,然後能燭臨萬物。」唐.杜甫〈春宿左省〉詩:「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
8.給、加。唐.魏元同〈請吏部各擇寮屬疏〉:「臨之以利,以察其廉。」宋.歐陽修〈縱囚論〉:「及施恩德以臨之,可使變而為君子。」
[副]
將、正、當。如:「臨行」、「臨終」、「臨時抱佛腳」。《史記.卷一二三.大宛列傳》:「臨死謂其父昆莫曰:『必以岑娶為太子,無令他人代之。』」唐.白居易〈長恨歌〉:「臨別殷勤重寄詞,詞中有誓兩心知。」
[名]
1.《易經》卦名。六十四卦之一。兌(☱)下坤(☷)上,表在上臨下之義。
2.姓。如漢代有臨孝存。
注音:
漢語拼音: lìn
解釋:
[動]
至靈前弔唁。《左傳.宣公十二年》:「鄭人卜行成,不吉。卜臨于大宮,且巷出車,吉。」晉.杜預.注:「臨,哭也。」《史記.卷八.高祖本紀》:「漢王聞之,袒而大哭。遂為義帝發喪,臨三日。」後泛指哀悼。漢.文帝〈遺詔〉:「今乃幸以天年,得復供養于高廟。朕之不明與,嘉之,其奚哀念之有?其令天下吏民,令到,出臨三日,皆釋服。」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lîm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來到、面對。
音讀: lím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形] ] 接近邊緣的樣子。
  2. [[動] ] 接近、不及、差一點。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臨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相關客家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