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灰塵與因緣(天理教)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顏彩娥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天理教相傳,父母神將違反康樂生活的人心,比喻做「灰塵」來告誡人們。灰塵本來是非常輕微的東西,只要輕輕一吹就飛掉,但若不經常打掃,日積月累就不容易清掃乾淨。一旦變成汙跡,要使它恢復原來潔淨談何容易;心靈的灰塵亦然,若不經常反省改善,勤清除心塵,心靈將蒙塵而失去明淨,久之,逐漸形成危害健康與幸福的惡因緣。惡因緣一旦造成,就不知須付出多少心血,費多少年代始能化除,所以天理教父母神、教祖一再要人們重視「日日之理」,慎用借來的身體,勤於掃除易沾染的灰塵,以免增添惡因緣。
  父母神為促使人們認知惡因緣的基因,舉出八種錯誤的存心──灰塵,茲列舉如下:
  1.貪心:所謂貪心的心塵,是對錢財想不勞而獲、妄想一本萬利,對衣食方面,不顧自己的德分,奢求錦衣玉食,貪求非分之物,對人苛求,貪戀異性好色等。
  2.吝惜:好逸惡勞,不肯為別人付出心力、勞力、財力,吝於繳稅納租,工作不盡職,借物惜於歸還,己所厭惡的推諉給他人。還有一般人最常犯的好強、好勝、輸不起等,皆是吝惜的心塵。
  3.憎惡:憎惡好意勸諫的人,憎惡翁姑、媳婦、養子,在背後譏諷中傷,憎惡對方的過失或粗疏,排斥、刁蠻、苛待異己等,皆為心塵。
  4.偏愛:自私任性,不肯為他人設想,溺愛兒女,任由兒女挑食挑衣物,不督導兒女幫做家事或學做事,兒女做壞事不管教甚至反而坦護,再則,惡待他人之子女,把過失轉嫁他人。蓋不公平、偏私、偏見等,皆為心塵。
  5.氣憤:脾氣浮躁好發怒,恣意任性,皆因心靈濁氣過重的關係。聽到不中聽不中意的話便生氣,看不慣便生氣,是因心胸狹隘執拗於自己的成見才會發火。暴怒會折損自身的德分、壽命或傷身,實在划不來。
  6.怨恨:自己丟臉而懷恨他人,對因對方說了自己的壞話而懷恨,願望無法達成而怨恨他人,怨恨能力比自己強的人,由猜忌心作祟而怨恨人,對得罪自己的人老懷恨不忘,如此從不檢點自己,不怪自己的能力、德分不夠,只一味地怪罪他人、怨恨他人等,皆是心塵。
  7.私慾:偷盜、騙財、詐欺,瞞人耳目偷斤減兩、偷工減料,貪汙、侵占、貪圖暴利,沈迷於色慾、賭博等,為所慾為之行為皆為心塵。
  8.驕傲:自命不凡而盛氣凌人,仗著財勢欺壓人,官吏媚上欺下,不懂的事硬裝內行或炫耀自己,自滿自高,喜歡挑剔別人,刻意貶低他人或毀謗對方,藉以顯示自己或掩飾自己,此心高氣傲之舉皆為心塵。
  天理教教典或別席講話裡,除了竭力祛除基本的八種心塵之外,並且常常提到「說謊與讒媚」。神言有「過分客氣即讒媚,讒媚生謊言,讒媚與謊言大灰塵之源。」又俗語有「禮多必詐」等語。讒媚與說謊其動機不外乎想顯示自己,想得寵得權得勢或想顯示自己是好人。於是為了粉飾自己,口是心非,蓄意捏造,使黑白顛倒,為保護自己,讓對方背黑鍋,也不惜犧牲對方,甚至為了打垮對方而顛倒是非,或斷章取義肆意口誅筆伐,為達成目的不擇手段。「說謊與讒媚」乃奸滑小人的專長,有歷史的殷鑑,大心塵也。父母神在〔御筆先〕嚴格告誡:「月日嫌惡謊與讒,此後不改神祐斂」(十二號一一三)、「此後如再講謊話,須知祐護變虛假」(十二號一一二)。
  心靈的灰塵若不去除,不只傷人害己,還會累積成不容易洗刷的惡因緣,造成疾病或煩憂的事情,更會遺禍子孫,甚至遭身敗名裂的厄運。嚴重的變成破壞社會安寧、破壞世界和平的罪人。希望子女們皆過康樂生活的父母神,憐憫人們的無知、膚淺,具體明示灰塵的心態,並以身疾與家疾來警誡人們改邪歸正,速修善因緣;不好的因緣是父母神迫切地督促人們切實改過自新的「神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灰塵與因緣(天理教)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