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帛書 - 教育百科
ˊ
  • 漢語拼音 bó shū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ó shū
解釋:
  1. 寫在絹帛上的書文。
    【例】帛書老子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帛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ó shū
解釋:
1.寫在布帛上的書信。《漢書.卷五四.李廣蘇建傳.蘇建》:「教使者謂單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係帛書,言武等在某澤中。」
2.寫在縑帛上的書籍。如:「馬王堆帛書內容豐富,包括《周易》、《老子》、《黃帝四經》、《戰國縱橫家書》等。」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帛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周愚文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帛書係指東漢造紙術尚未發明以前,書寫在縑帛上的文字。因帛為白色生絹,故又名素書。據〔墨子‧尚賢下〕載:「書之竹帛,琢之盤盂,傳以遺後世子孫。」一九七二年至一九七四年間,中國大陸考古工作者於湖南省長沙市東郊馬王堆一二三號漢墓進行挖掘,發現帛書一批。何介鈞、張維明於〔馬王堆漢墓〕一書中介紹,出土的帛書有二十多種,以史哲類居多,約十二萬字。其中史哲方面,如〔戰國縱橫家〕、〔春秋事語〕、最古的〔老子〕寫本、黃老帛書〔經法〕、〔十六經〕、〔稱〕、〔道原〕等,對研究先秦思想貢獻甚大。此外,尚有醫藥方面的典籍。這批帛書均為以生絲織成之細絹,長度有整幅(約48公分)及半幅(24公分)兩種。其字體分為篆書、秦隸及漢篆三種。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帛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作者: 潘美月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帛是絲織品的總稱,帛書就是寫在絲織品上的書。帛也有縑、素等名稱,所以古人也稱帛書為縑書、素書。由於縑帛質地輕軟,便於攜帶保管,且吸收墨汁,更優於竹簡,所以在紙發明以前,便成為最佳的書寫材料。在春秋末年已有帛上寫字的事情,[墨子]書中也提到「書之竹帛」,可以看出戰國初年用帛寫書的事,已經相當普遍了。古代的帛,其標準的尺度,據近代學者的考訂,每匹長4丈,幅寬2尺2寸,故帛書長度在40尺以內者,都不需縫接。寫書時,視字數的多寡,隨意裁截一段來抄寫。寫畢後,在末端附一根軸捲起來,稱為一卷。
  將簡冊的書轉寫成帛書,大概是一篇為一卷,但書篇過短的,也有將數篇合寫為一卷,如[漢書藝文志]記載[爾雅]3卷20篇,即是將20篇寫成3卷。但也有一篇文字過長的,則可分為幾卷,如[尚書]歐陽章句31卷,即[尚書]29篇,其中的[盤庚篇]文字較長,故分為3卷,而成為31卷。古書篇卷的分合,大體類此情形。因為帛書係自簡冊轉寫,所以往往在帛上畫界欄,展卷就好像簡冊一樣。
  帛雖然是紙發明以前最好的書寫材料,但古代縑帛的價值極為昂貴,且得之不易,孟子曾說:「五十者可以衣帛」,可見帛的產量不夠。所以用帛寫書雖然有許多優點,終不如竹木簡冊來得普遍。西漢末年內府的藏書,據[漢書藝文志]記載,以卷計者,僅為全部藏書的1/4,這些大都是重要的典籍,或是有附圖的書。即使貴為皇室,所藏的書也並不能全部用帛抄寫。所以到了紙發明以後,遂漸漸取代了縑帛抄書,但以絹帛作為繪畫的材料,晉以後仍沿用不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帛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