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電腦教育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omputer Education
作者: 尹玫君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美國自一九六○年代初期開始,就興起一股促進電腦教育發展的潮流。因此,電腦教育並不是一個新的概念,但是新的發展、新的範疇和經驗則在不斷的擴展。在電腦教育一詞中,「電腦」二字涵蓋了一個所有的情境,在此情境中,電腦扮演一個不可或缺的部分。在此定義之下,不論是個人電腦,或是透過網路與其他學習資源或其他電腦連結的電腦,或是任何其他形式的設備都包含在內。而「教育」則包含為了促進教學和學習,對經驗做有意義的組織,及為了引導教學和學習,所做的溝通與互動,而不是只有指純粹的教學和學習而已。因此,綜合而言,電腦教育是指在教育情境中,以電腦當作媒介,進行與教學有關的資訊、溝通和教材活動。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泰勒(Taylor, 1980)曾依據教育中對電腦的應用,將電腦教育分為三種形式:(1)將電腦當作教學者(the computer as a tutor);(2)將電腦當作是工具(the computer as a tool);(3)將電腦當作是被教者(the computer as a tutee)。
  當電腦是教學者時,電腦需先透過程式設計和課程專家的設計,然後學生經由執行設計好的程式進行學習;電腦呈現課程教材和問題,學生回答,電腦針對學生的回答來評量,並能根據評量的結果,決定下一步所呈現的教材內容。一個設計良好的軟體,可以做到將它所呈現的教材,適合學生的個別差異,這就是通常我們所說的電腦輔助教學。
  當電腦是工具時,電腦必須有一些有用且有能力的軟體,像是統計分析軟體、文書處理軟體等來協助使用者完成工作。學生可以用這些工具,幫助他們在不同科目的學習,如利用統計軟體幫助分析研究資料,利用繪圖軟體來製作、設計圖表。另外,在學校的行政工作方面,也可將一些例行的行政工作,利用電腦來處理。如此一來,將電腦當作工具來使用時,可以很快又有效率的完成事情,節省使用者許多時間。將電腦當作教學者和工具時,可以有效的增進班級的學習,但又並不需要學生或老師學習太多有關電腦的知識。
  當電腦是被教者時,由學生或使用者扮演教學者,控制電腦的工作,電腦則扮演著被教導者的角色,因此老師或學生需要學習設計程式,以電腦能了解的語言與電腦溝通,因為電腦所具備的耐性、精密性及能力,使電腦成為一個很好的被教者。這種情形對使用者來說會帶來一些益處;首先,因為每個人不可能教給他人自己所不懂的知識,因此每個人在教電腦之前,必須先學會所要教的知識。第二,為了使電腦能達成我們所預期的目標,教學者(使用者)藉由設計的過程,可以了解電腦是如何的工作,並且也可以知道自己的想法是否確實可行。此外,將電腦當作被教者,可使教學的重點由結果轉移到過程,由事實的獲得轉移到對知識的了解。
  隨著科技的革新,使得電腦教育的觀念有不同,自科技、教育和社會的觀點而言,更是與電腦教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自科技的角度來看,電腦正逐漸與視訊和聲訊資源結合,並且透過網路與其他電腦和教育資源連接。教育上也朝向電腦化的合作學習方式,及進行不受時空限制的遠距教學。另外,隨著世界一體觀念的發展,且基於社會與經濟的實際需要,也有助於促進今日電腦教育更進一步的發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電腦教育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