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至平 - 教育百科
至 | |
平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俞懿嫻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至平的意思是公平和諧之極。出於〔荀子〕一書,分別見於〔榮辱篇〕與〔君道篇〕。根據荀子學說,人生而「平等」,並無君子小人之別,因後天積習、環境、注錯習俗不同,才有君子小人的差別。同時人生而能群能辨,社會性是人的本質。然而人生而情欲相同,群居共處難免利害衝突。為了經營長治久安、和諧共處的社會生活,古代聖王於是制定禮義法度,使君子治人,小人治於人,如〔榮辱〕中說:「夫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是人情之所同欲也;然則從人之欲,則勢不能容,物不能贍也。故先王案為之制禮義以分之,使有貴賤之等,長幼之差,智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載其事而各得其宜,然後使慤祿多少厚薄之稱,是夫群居和一之道也。」如此使人各稱其職,各得之宜,就是經營和諧社會生活的要道,也就是所謂的「至平」:「故仁人在上,則農以力盡田,賈以察盡財,百工以巧盡械器,士大夫以上,至於公侯,莫不以仁厚知能盡官職,夫是之謂至平。」如果能以君子治人,小人治於人,士農工商各盡其能,各守其分,則表面看來雖有上下等差之別,實則乃根據公平客觀禮法制定人們的等級,因此是最公平的作法。王先謙注解道:「各當其分,雖貴賤不同,然謂之至平也。」即是此意。 人若能營和諧公平的社會生活,內部團結,外侮不來,自然能長保和平。〔君道〕中說:「故上好禮義,尚賢使能,無貪利之心,則下亦將綦辭讓,致忠信,而謹於臣子矣。如是則雖在小民,不待合符節別契券而信,不待探籌(抽籤)投鉤(一種分財的方法)而公,不待衡石稱懸(用秤)而平,不待斗斛敦槩(量器)而賾(齊)。故賞不用而民勸(美善),罰不用而民服,有司不勞而治,政令不煩而俗美。百姓莫敢不順上之法,象上之志,而勸上之事,而安樂之矣。……城郭不待飾而固,兵刃不待陵(磨)而勁,敵國不待服而詘,四海之民不待令而一,夫是之謂至平。」在上位者尚賢使能,以禮義治國,自然使百姓悅服,出自內心地守信重義,而毋需外在器物法令,強加束縛規定。如此社會風氣淳厚美善,人民生活安樂,外侮不至,就是所謂的「最為公平和諧」。 荀子「至平」與「上一」(參見「上一」)的理論,皆在以「人治」、「德治」、「禮治」為最高的政治理想;強調社會等差必須符應道德人格的等差,即以君子治人,以小人治於人,以禮義法度為準建立公平的社會制度,始能滿足人對公義的要求。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至平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