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選視訊 - 教育百科
隨 | |
選 | |
視 | |
訊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video on demand |
日期: | 2003年6月 |
出處: |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指隨收視者之請求,經由整體服務數位網路或電纜以壓縮視訊提供節目之一規劃好的系統。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隨選視訊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基本資料
英文: | video on demand, VOD |
作者: | 童敏惠 |
日期: | 2012年10月 |
出處: |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隨選視訊(video on demand,簡稱VOD)為即時互動之多媒體電腦網路系統,是一種可以由觀賞者隨時隨地主動選擇所要觀賞的視訊節目,並且可以由觀賞者自行控制視訊節目的播放方式,即如同錄放影機一樣地進行快轉、倒轉、暫停等操作之視訊系統,其目的在於突破有線電視定時播放的限制及使用上的被動性。 廣義而言,隨選視訊乃是將各種媒體如:多媒體光碟(CD-Title)、VCD、LD、錄影帶、錄音帶、音樂CD、幻燈片、圖片等各類影音資料,以數位化方式儲存於伺服器資料庫中,而能同時提供多位使用者經由網路同時使用同一資料或不同資料之即時互動性多媒體電腦網路系統,因而亦有人稱其為隨選多媒體系統(multimedia on demand,簡稱MOD)。 VOD的發展主要源自1993年美國柯林頓總統於加州矽谷宣布「國家資訊基礎建設(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簡稱NII)」為國家首要施政計畫後,資訊高速公路的建設便成為全球注目的焦點,各國隨即紛紛提出其NII計畫。在這波建設高速寬頻網路之初,許多電腦、通訊及多媒體等技術專家認為整合性高速寬頻網路將取代現有電話、有線電視等網路,而隨選視訊則為打開寬頻網路及最具市場潛力之寬頻網路應用的最佳試金石,使得隨選視訊成為當時全球資訊界最熱門的主題之一,於1993年底至1996年底,美、英、德、瑞典、荷蘭、日本、韓國、香港及新加坡等均進行隨選視訊實驗計畫。 當時業界所進行的隨選視訊計畫,在用戶端採用數位接收器之機上盒(set-top-box,簡稱STB),以負責視訊伺服器與用戶端之間進行聯繫時的解調(demodulation)、解多工(de-multiplex)、解壓縮(decompression),以及計費等工作,在商業的應用上,出現多種服務類型,包括:依看片次數付費的「按片付費」(pay-per-view,簡稱PPV)、將品味接近用戶分成族群以提供服務之「類似VOD」服務(Quasi VOD,簡稱QVOD)、設置多頻道而依時間順序重覆播放節目的「近似VOD」服務(Near VOD,簡稱NVOD),以及「完全VOD」服務(True VOD,簡稱TVOD)。然而,在2000年以前由於網際網路的頻寬尚不足以充分支援視訊與影音多媒體資料的傳輸,故而VOD的市場並未如期待地熱絡發展。 隨選視訊的構想和技術帶給教育界和圖書館界新的思考方向,進而加以應用。許多圖書館將其應用在視聽服務上,將視聽館藏予以數位化以建置隨選視訊系統,同時不採用機上盒裝置,而直接透過網路供讀者端使用。以國內而言,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於1998年即結合VOD系統及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推出隨選資訊系統(information on demand,簡稱IOD)、臺灣聯合大學系統(國立中央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陽明大學)也於1994年建置四校多媒體隨選系統,以提升圖書館的影音多媒體服務。近年來,隨著電腦、網路、數位影音媒體及串流媒體、行動裝置等技術的快速發展,隨選視訊的概念已廣被應用於線上影音服務、校園演講等網路服務上,並隨著時代的演進而以更多樣化的形式出現於世。蘇柏全(2006)。圖書館多媒體隨選服務的建置:以臺灣聯合大學系統為例。佛教圖書館刊,43,100-114。 |
|
參考資料: 蘇柏全(2006)。圖書館多媒體隨選服務的建置:以臺灣聯合大學系統為例。佛教圖書館刊,43,100-114。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隨選視訊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