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足 - 教育百科
ˊ
  • 部首 ㄗㄨˊ
  • 部首外筆畫 0
  • 總筆畫 7
  • 漢語拼音 [一]jù[二]zú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ㄐㄧㄠˇㄖㄨˊ:「ㄕㄨㄤㄗㄨˊ」、「ㄉㄚˋㄗㄨˊ」、「ㄐㄧㄝˊㄗㄨˊㄉㄨㄥˋㄨˋ」。
  2. ㄔㄨㄥ滿ㄇㄢˇㄅㄨˋㄑㄩㄝㄈㄚˊㄖㄨˊ:「ㄔㄨㄥㄗㄨˊ」、「ㄗㄨˊㄍㄡˋ」、「滿ㄇㄢˇㄗㄨˊ」。
  3. ㄎㄜˇㄧˇㄖㄨˊ:「ㄗㄨˊㄍㄨㄥㄘㄢㄎㄠˇ」、「ㄗㄨˊㄧˇㄗˋㄏㄠˊ」。
  4. ㄓˊ˙ㄉㄜㄖㄨˊ:「ㄏㄜˊㄗㄨˊㄍㄨㄚˋㄔˇ」、「ㄨㄟˊㄅㄨˋㄗㄨˊㄉㄠˋ」。
  5. ㄓㄥˇㄓㄥˇ˙ㄉㄜㄨㄢˊㄑㄩㄢˊ˙ㄉㄜㄖㄨˊ:「ㄨㄢˊㄗㄨˊ˙ㄌㄜㄧˋㄒㄧㄥㄑㄧˊ」、「ㄗㄞˋㄕㄨㄟˇㄓㄨㄥㄇㄣ˙ㄌㄜㄗㄨˊㄗㄨˊㄧㄡˇㄙㄢㄈㄣㄓㄨㄥ˙ㄉㄜㄑㄧˋ。」
  6. ㄩㄢˇㄗㄨˊㄧˋㄓㄨㄥˇㄉㄨㄢˇㄔㄥˊㄊㄨˊㄅㄨˋㄐㄧㄠㄧㄡˊ˙ㄉㄜㄏㄨㄛˊㄉㄨㄥˋㄖㄨˊ:「ㄇㄧㄥˊㄊㄧㄢㄌㄠˇㄧㄠˋㄉㄞˋㄨㄛˇ˙ㄇㄣㄑㄩㄢˊㄅㄢㄑㄩˋㄧㄤˊㄇㄧㄥˊㄕㄢㄩㄢˇㄗㄨˊ。」
  7. ㄗㄨˊㄒㄧㄚˋ:①ㄐㄧㄠˇㄒㄧㄚˋㄖㄨˊ:「ㄊㄚㄗㄨˊㄒㄧㄚˋㄘㄞˇ˙ㄓㄜㄙㄢㄘㄨㄣˋ˙ㄉㄜㄍㄠㄍㄣㄒㄧㄝˊ。」②ㄗㄨㄣㄔㄥㄐㄩㄣㄓㄨˇㄏㄨㄛˋㄆㄥˊㄧㄡˇㄗㄞˋㄕㄨㄒㄧㄣˋㄓㄨㄥㄔㄤˊㄩㄥ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人體下肢的總稱。也專指踝骨以下的部分,今稱為「腳」。
    【例】舉足、手足
  2. 動物的下肢,用來奔走或爬行。
    【例】節足動物、百足之蟲、畫蛇添足
  3. 器物下面支撐的部分。
    【例】鼎足
  4. 夠量的、不缺乏的。
    【例】充足、心滿意足、豐衣足食
  5. 充分、可以。
    【例】足供參考、足慰吾懷、足以自豪
  6. 值得。
    【例】何足掛齒、微不足道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1. 過分、過度。
    【例】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論語.公冶長》)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名]
1.人體下肢的總稱。亦專指踝骨以下的部分,今稱為「腳」。《說文解字.足部》:「足,人之足也,在下。」如:「舉足」、「失足跌跤」。唐.韓愈〈山石〉詩:「當流赤足蹋澗石,水聲激激風吹衣。」
2.動物的下肢,用來奔走或爬行。如:「節足動物」、「百足之蟲」。南朝梁.無名氏〈木蘭詩〉二首之一:「願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3.器物下面支撐的部分。《易經.鼎卦.九四》:「鼎折足。」唐.劉禹錫〈蜀先主廟〉詩:「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4.姓。如戰國時韓國有足強。
5.二一四部首之一。
[動]
1.踏。《文選.司馬相如.上林賦》:「手熊羆,足野羊。」
2.滿足、使滿足。《漢書.卷五.景帝紀》:「其唯廉士,寡欲易足。」《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紹謀臣許攸貪財,紹不能足,來奔。」
3.停止、止息。《老子》第二八章:「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史記.卷一○二.張釋之傳》:「釋之免冠頓首謝曰:『法如是足也。』」
[形]
1.夠量的、不缺乏的。如:「充足」、「心滿意足」、「豐衣足食」。
2.富裕。如:「富足」。
[副]
1.整整的、完全的。如:「足足玩了一星期」、「足足樂了一天」、「在水中悶了足足有二分鐘的氣。」
2.堪、可以。如:「足供參考」、「足慰吾懷」、「足以自豪」。
3.值得。如:「何足掛齒」、「微不足道」。
注音:
漢語拼音:
解釋:
[副]
過分。參見「足恭」條。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siok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完滿,滿意。
  2. [[形] ] 夠量的、不缺乏的。
  3. [[副] ] 整整的、完全的。
  4. [[副] ] 非常、很、十分。也可唸作tsok。
  5. [[動] ] 步行。
  6. [[名] ] 腳。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足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ㄗㄨˊ

1. 總稱人體下肢。亦專指踝骨以下的部分,今稱為「腳」。《說文解字.足部》:「足,人之足也。在下。」唐.韓愈〈山石〉詩:「當流赤足踏澗石,水聲激激風生衣。」《聊齋志異.卷二.阿寶》:「女起,遽去。眾情顛倒,品頭題足,紛紛若狂。」

2. 動物下肢,用來奔走或爬行。如:「節足動物」、「百足之蟲」。《荀子.勸學》:「螣蛇無足而飛,梧鼠五技而窮。」《樂府詩集.卷二五.橫吹曲辭五.木蘭詩》二首之一:「願駝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3. 器物下面支撐的部分。《易經.鼎卦.九四》:「鼎折足。」唐.劉禹錫〈蜀先主廟〉詩:「勢分三足鼎,業復五銖錢。」

4. 踏。《漢書.卷五七.司馬相如傳上》:「手熊羆,足壄羊。」唐.顏師古.注:「足謂蹵蹈而獲之。」

5. 停止、止息。《老子》第二八章:「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樸。」《史記.卷一○二.張釋之馮唐列傳.張釋之》:「釋之免冠頓首謝曰:『法如是足也。』」

6. 滿足。《漢書.卷五.景帝紀》:「其唯廉士,寡慾易足。」《三國志.卷一.魏書.武帝紀》:「紹謀臣許攸貪財,紹不能足,來奔。」

7. 富裕。《史記.卷六八.商君列傳》:「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紅樓夢》第一一八回:「那琴姑娘梅家娶了去,聽見說是豐衣足食的很好。」

8. 堪、值得。《水滸傳》第八七回:「無能小將,不足掛齒。」

9. 姓。如戰國韓有足強。

10. 二一四部首之一。

㈡ㄐㄩˋ

「足恭」:過分,指過於謙恭。《論語.公冶長》:「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宋.朱熹.集注:「足,將樹反。足,過也。」《儒林外史》第三三回:「道士足恭了一回,拿出一卷詩來。」

注音: ㈠ㄗㄨˊ ㈡ㄐㄩ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足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臺灣台語 十二分夭壽 相關臺灣客語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