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ià |
解釋: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iǎ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xià |
解釋:
[名] 1.一年四季中的第二季。農曆指立夏至立秋的時期。一般而言氣溫較熱,若以北半球氣候而論,大概指從五月或六月至八月或九月的期間。如:「炎夏」、「盛夏」。 2.泛指中國。如:「華夏」。《書經.舜典》:「蠻夷猾夏。」 3.五彩的顏色。《周禮.天官.染人》:「秋染夏。」漢.鄭玄.注:「染夏者,染五色。」 4.高大的房屋。通「廈」。《楚辭.王襃.九懷.陶壅》:「息陽城兮廣夏,衰色罔兮中怠。」 5.朝代名。參見「夏朝」條。 6.姓。如漢代有夏牟。 [形] 高大。《詩經.秦風.權輿》:「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無餘。」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jiǎ |
解釋:
參見「夏楚」條。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hā
|
解釋:
|
|
同義詞: | 夏天、夏季 |
反義詞: | 冬 |
音讀: |
hē
|
音讀: | Hē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㈠ㄒㄧㄚˋ 1. 古代漢民族自稱。漢族文化發源黃河流域,以為居天下之中,故稱其地為「中國」。《說文解字.夊部》:「夏,中國之人也。」清.段玉裁.注:「以別於北方狄、東北貉、南方蠻閩、西方羌、西南焦僥、東方夷也。」 2. 泛指中國。如:「華夏」。《書經.舜典》:「蠻夷猾夏。」《三國演義》第七五回:「近聞雲長擒于禁,斬龐德,威震華夏。」 3. 五彩之顏色。《周禮.天官.染人》:「秋染夏。」漢.鄭玄.注:「染夏者,染五色。」唐.劉禹錫〈唐故衡州刺史呂君集序〉:「如工人染夏以視羽畎,有生死之殊矣。」 4. 朝代名。如:「夏朝」。《論語.八佾》:「子曰:『夏禮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漢書.卷一○○.敘傳上》:「震鱗漦于夏庭兮,匝三正而滅姬。」 5. 大屋。通「廈」。《詩經.秦風.權輿》:「於我乎,夏屋渠渠,今也每食無餘。」《楚辭.王襃.九懷.陶壅》:「息陽城兮廣夏,衰色罔兮中怠。」 6. 一年四季中之第二季。農曆指立夏至立秋之時期。一般而言氣溫較熱,若以北半球氣候而論,大概指從五月或六月至八月或九月之期間。如:「炎夏」、「盛夏」。漢.王充《論衡.雷虛》:「盛夏之時,雷電迅疾。」唐.王建〈昭應官舍書事〉詩:「臘月近湯泉不凍,夏天臨渭屋多涼。」 7. 姓。如漢代有夏牟。 ㈡ㄐㄧㄚˇ。 古代學校中施行體罰之器具。如:「夏楚」。《禮記.學記》:「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漢.鄭玄.注:「夏,槄也;楚,荊也。二者所以撲撻犯禮者。」《明史.卷七三.職官志二》:「有不率者,扑以夏楚,不悛,徙謫之。」 |
|
注音: | ㈠ㄒㄧㄚˋ ㈡ㄐㄧㄚˇ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夏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