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道德發展 - 教育百科
ˋ
ˊ
ˇ
  • 漢語拼音 dào dé fā zhǎn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ào dé fā zhǎn
解釋:
人類在知善行善與知惡去惡的活動,或氣質的增長精進歷程中,以學習、模仿和認同的方式達成,稱為「道德發展」。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道德發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Moral Development
作者: 沈六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道德發展指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隨著年齡及經驗的增長,逐漸學到道德規範,對是非判斷能合於社會標準之歷程。
  道德發展是指個體的道德判斷與道德行為的階段性成長進步而言。道德(Morality)乃是人類營群體生活所應遵循的是非善惡的行為規範,用以規範行善去惡的實踐行為。如〔韓非子‧解老篇〕所云:「德也者,人之所以建生也。」是以「道德」包含規範與實踐二者,即知行一貫。
  發展的概念首先由美國教育家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提出;他於一九○九年在〔基本教育的倫理原則〕(Ethical Principle Underlying Education)中,提出進步的或發展的道德教育概念;認為知識教育在於刺激兒童積極主動地組織他自己的經驗。杜威同時強調思考或積極主動組織能力,在道德發展中的重要性;他進一步主張「發展」是道德教育的主要目的,而且此種「發展」是以階段的方式發生。根據認知發展心理學(Cognitiv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的理論,把「發展」界定為不僅是時間上的改變,更是順序的或次序的、更分化的、更適應的等種種改變。認知發展心理學理論文進一步假定「發展」乃是由一種有順序的進步而產生的移動,代表從一種不適當的心理狀態,移動到一種更為適當的心理狀態;而且強調「發展」指的是一個更為發展的心理狀態,比一個不發展的心理狀態,更有價值或更為適當。
  「發展」的概念包含普遍的思考形式和不變的階段順序二者;此概念含有下列五種涵義:
  第一,發展的改變不可倒置的:在正常的情況下,先前發生的改變不可能是未完成的、遺忘的或被代替的。
  第二,發展的改變是普遍的:在一個反應和情境中的改變是普遍的。
  第三,發展的改變是一種反應的形式、模式或特質的改變,不僅僅是根據外在標準修正其次數(頻率)的改變。
  第四,發展的改變是連續的:發展的改變發生於一連串順序不變的階段。
  第五 ,發展的改變是層次性的(hierarchical):就是較後的反應形式凌駕或統合較早的形式。
  道德發展的歷程有三個主要的論點。(1)精神分析論(Psychoanalytic Theory):重視兒童早期經驗,認為道德發展是家庭教養方式與家庭情境影響的結果;(2)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認為道德發展是兒童對文化標準的內在化,經由學習法則所制約,因此主張以增強、認同、示範等方式來建立兒童的道德概念 ;(3)認知發展論(Cognitive-Developmental Theory):認為道德發展即為認知能力的發展,強調道德是人際交往中對互惠、平等、正義的關心,亦即擬情(empathy)、角色取替(role-taking)的逐漸成熟。而道德發展的促進,必須結合個體內在成熟與外在環境兩者才能奏效。
  在上述三種理論中以認知發展論最受重視,尤其是郭爾保(Lawrence Kohiberg, 1927~1987)提出的三時期六階段的發展理論。他認為道德發展依循固定順序向上發展,不會逆轉,也不會跳級;文化因素會影響道德發展的速度及所達到的最高階段;道德發展可以經由教育方式來促進。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道德發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