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爾保道德發展論 - 教育百科
郭 | |
爾 | |
保 | |
道 | |
德 | |
發 | |
展 | |
論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Köhlberg's Moral Stage Theory |
作者: | 陳聰文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郭爾保(Lawrence Köhlberg, 1927~1987)受到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道德階段論中「發展」概念和皮亞傑(Jean Piaget, 1896~1980)道德判斷階段中「認知」、「階段」概念的影響,於一九五五年開始探討兒童道德發展,並於一九五八年在芝加哥大學完成博士學位;其論文題目為〔十至十六歲道德思考與選擇的發展模式〕(The Development of Model of Moral Thinking and Choice in the Years Ten to Sixteen)。 郭爾保的研究對象,除了芝加哥地區中等及勞工階層的男童外,並擴及國外,如加拿大、英國、以色列、土耳其、中國大陸,臺灣、烏干達、墨西哥、宏都拉斯、馬來西亞及印度等。其研究方式是一對一的晤談法,而其晤談內容則是假設性的道德兩難困境;以受試者在兩難困境中所作的推理,作為道德階段發展的評定依據。 郭爾保經過多年的研究,提出其有名的認知道德發展理論(Cognition Moral Development Theory),分為三個時期六個階段: 1.道德前成規期(preconventional level) 這個時期兒童對行為好壞或是非的標準是依據:(1)行為的後果或快樂的獲得;(2)體力較強者或能發號施令之權威者的觀點。本期又可分為下列二階段: 階段一:處罰與順從導向(the punishment andobedience orientation) (1)由行為之具體結果來判斷善惡,不考慮動機,不顧及人道的意義與生命價值; (2)能避免受懲罰的就是好的行為,盲目地服從權威。 階段二:工具性相對主義導向(the instrumental relativist orientation) (1)能滿足自己需要或偶爾滿足別人需要的就是好行為; (2)以條件交換的買賣觀點來看人際關係; (3)有公平、互惠、平等的觀念,但都是從物質的、實用的方式來解釋。 2.道德成規期(conventional level) 維護家庭、團體或國家的期望,並積極支持社會及認同其中的人或團體。 階段三:人際關係和諧導向(the interpersonal concordance orientation) (1)能使別人快樂或得到別人稱讚的便是好行為; (2)符合多數人所認同的行為規範; (3)根據行為的動機,來判斷行為的好壞; 階段四:法律和秩序導向(the laws and order orientation) (1)認為對社會體制的尊重比人際關係的維繫重要; (2)能遵守法規和維持社會秩序的行為就是好的行為。 3.道德成規後期(postconventional level) 尋求普遍性道德價值和原則,因其已超越出個人或團體。 階段五:社會契約合法性導向(the social contract legalisticorientation) (1)根據個人權利及社會所決定的標準來判斷行為的好壞; (2)對人的價值已有相對性的概念; (3)仍強調法律,但不固著於法條本身; (4)除法律外,經由合理程序制定的協議亦應遵守。 階段六:普遍性倫理原則導向(the universal ethical principle orientation) 對於是非判斷經由邏輯思考而定的道德原則,是一種抽象而普遍的道德。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郭爾保道德發展論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