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那連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Na-Leng
作者: 張巧惠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名。在新赫布里地群島的馬勒庫拉(Malekula)之模仿劇和迷宮舞,是馬基禮儀循環中,整夜舞蹈〔見陶那巴克、然本、馬基如〕後之重要儀式,當日黎明時表演。此模仿劇或為神話或為日常生活的小喜劇,由戴著足踝嘎嘎器的舞者模仿表演,亦由來訪賓客輪流表演。每位表演者和舞者皆戴著面具面罩,面罩用一條條白樹皮縛緊在框架上,頂上的模型代表他演出的角色。舞者必須不停地跳,以快曳步從一地到另一地不停地奔跑。在模仿劇後為迷宮舞,由馬基男人(成年禮之入會者)表演,由四位獨舞者組成「合唱隊」。在阿它契島(Atchin)上,此舞由四位男人一組組接著表演,各相間隔數年。整個系列展示馬基男人成年禮漸進階段。但在馬勒庫拉的西南海灣,則以一次的戲劇式表演完成,首舞表現馬基男人因尚未完成成年禮而顯得無抵抗能力,以象徵方式表現他們經過迷宮進入死亡之地後終於「重生」。此舞最好有一百名男人參加,以每行十人圍成一正方形,但亦可七人排成七行或五人排成五行組成。領舞者敲擊一輕便長竹籮打拍子,而舞蹈分成數部分,漸漸進入高潮。代表羽翼未豐的幼鳥的男舞者(象徵未成年時期)打破正方形陣式,一行接著一行以螺旋形的動作,往下移動,在舞蹈場地的另一端,再次組成一正方形。然後排成一列成蛇形,以游泳動作從場地一端移至另一端,再次變換隊形成一正方形。此時,兩位男人帶著弓箭進場,繞著全體舞者跳舞,模仿戰鬥的樣子,退出後由一位代表鷹的獨舞者表演,他伸展雙臂如鷹展翅,穿梭在行列間後退出。接著由另一位「鷹」舞者叫「攫取獵物之鷹」表演,他也在行列中進出跳舞,直到特定時刻,他變得極富攻擊性,在場地來回晃動,拍著「翅膀」,以短距離攻擊後轉回,撲下攫取「羽翼未豐的幼鳥」,在「鷹」勝利式展翅而立的腳下,這些「幼鳥」抖縮成一團,舞蹈於此結束。此舞的形式及動作皆與馬勒庫拉的「死亡之旅」有關,馬基男人的「游泳動作」代表逝世男人到達死亡之地的入口石之前必經途徑的動作,死者靈魂必須知道如何完成入口守護女神天迷斯.沙弗沙波(Temes Savsap)所繪迷宮沙跡,其另一半的圖案後,才得以進入另一世界。此舞中馬基男人以正方形陣式,代表以直線為基礎的設計架構,而獨舞者穿梭於行列中,即象徵以一不斷的線貫穿編織整個圖案架構。
參照: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那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