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劉邦采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劉邦采(1492~1578)字君亮,號師泉,明吉安府安福(今江西省安福縣)人。族子曉受業陽明,歸語邦采,遂與從兄文敏(兩峰)及弟侄九人謁陽明於里第,稱弟子。
  邦采資既穎敏,而行復峻拔;丁父憂,蔬水廬墓,服闋不復應試,士論益歸。嘉靖七年(1528)秋,當鄉試,督學趙淵下教屬邑,許以常服入闈,不解衣檢察,迫之上道;揭榜邦采得中式,授壽寧教諭,陞嘉興府同知;後棄官歸,卒年八十六。所著〔易蘊〕一書,闡揚陽明晚年講學的根本宗旨致良知之教。
  邦采識見高明,用力果銳;陽明卒後,學者承襲口脗,浸失其真,以揣摩為妙悟,縱恣為樂地,情愛為仁體,因循為自然,邦采每極言排斥,指出:「夫人之生,有性有命,性妙於無為,命雜於有質,故必兼修而後可以為學。」又說:「吾心主宰謂之性;性無為者也,故須首出庶物以立其體。吾心流行謂之命;命有質者也,故須隨時運化以致其用。常知不落念,是吾立體之功;常過不成念,是吾致用之功。二者不可相雜,常知常止,而念常微也。」黎洲於〔明儒學案〕中解說:「所謂性命兼修,立體之功,即宋儒之涵養,致用之功,即宋儒之省察;涵養即是致中,省察即是致和,立本致用,特異其名耳。然工夫終是兩用,兩用則支離,未免有顧彼失此之病 ,非純一之學也。」
  自陽明提出致良知說後,王門弟子中江右學者主「歸寂以致中」,與其他學者主「致和即致中」有所分歧。邦采在修養論上則採取調和的態度;主張悟性修命,性命兼修,在客觀上啟發了後來的學者,特別是東林學派及蕺山學派。明代後期學術思想的發展,係由悟到修,由虛到實,在此演進過程中,邦采的性命兼修說,作為一個中間環節來看,有其特殊地位。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劉邦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