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吉藏 - 教育百科
ˊ
ˋ
jí zàng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jí zàng
解釋:
人名。隋、唐高僧(549~623)。中國佛教三論宗的創始人。先世是西域安息人,後移居交廣(今越南、廣西),又遷居金陵。七歲時從法朗出家,十九歲開始為大眾複述,即受稱譽。陳末天下大亂,吉藏和一些同學前往各寺,蒐集佛教文疏,所以他涉獵的典籍非常廣泛。隋朝統一後,移住會稽(今浙江紹興)秦望山嘉祥寺,弘傳佛法,從他學法者多達千餘人,世稱「嘉祥大師」。後受隋煬帝之請,住長安日嚴寺,完成三論注疏。唐初,高祖在長安設立十大德統領僧眾,吉藏也名列其中。晚年住延興寺,武德六年圓寂。著有《三論玄義》一卷、《中觀論疏》十卷、《百論疏》三卷、《法華經玄論》十卷等傳世。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吉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鄭郁卿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吉藏(549~623)隋唐僧人,生於梁武帝太清三年,卒於唐高祖武德六年,佛教三論宗(亦稱法性宗)的創始人。俗姓安,安息(今伊朗一帶)人,先世因避仇家移居南海(今廣州)後遷金陵(今南京),吉藏即生於此處。吉藏家歷代虔奉佛法,其父後亦出家,法名道諒;諒常帶年幼的吉藏至金陵興皇寺聽法朗法師講述佛經,隨聞即能領解,七歲那年,依法朗出家,學經論,十四歲時受學〔百論〕,十九歲開始稟師命覆述經義,精辯無礙,美譽漸揚。
  吉藏學問賅博,陳末隋兵進攻,社會混亂期間,吉藏與其他僧生蒐集佛教文疏,藏於間堂,戰事停止後加以整理。隋平定江浙後,吉藏移住會稽(今浙江紹興)嘉祥寺弘法,前後約十五年之久,世稱「嘉祥大師」。隋煬帝時,召其至京師(今陝西西安)日嚴寺,講授三論八不中道(即不生不滅、不常不斷、不一不異、不來不出),闡揚「諸法性空」妙理,道俗自四方雲集而至,盛況空前。時有沙門僧粲,自號為三國(齊、陳、周)論師,雄辯罕匹,聞吉藏高名,頗不以為然,乃前來問難;二人往復凡四十餘回,吉藏獲勝,此後吉藏美名遠播。唐武德元年(618),高祖親自召見並向其問道;次年入選十大德之一,命其管理佛教事務。吉藏在長安講經不輟,暢論中道妙諦,並先後任實際、定水、延興諸寺住持;三論教義從此揚名長安佛學界。
  唐高祖武德六年(623)五月某日,師自知將終,作〔死不怖論〕,落筆而卒;其辭曰:「夫含生負氣,無不變生而畏死,實則,吾人若細心體究,則有未然。因死由生來,宜先畏生,我若不生,何由有死。見其初生,即知終死,是故只宜泣生,不應怖死。」時值炎暑,吉藏跏趺坐化,遺體無絲毫異味,不曾散壞;弟子慧朗等奉遺骨葬於終南山至相寺北岩。
  吉藏學說,一生有三變:最初家承他的本師法朗,深究三論(即中論、十二門論、百論)和〔涅槃經〕;繼而從天台大師智顗弟子灌頂學天台宗教義,攝取〔法華玄義〕;最後傾全力於三論的研究,作〔三論玄義〕,樹立自己的宗要,不但繼承印度龍樹、提婆緣起性空思想,並倡中道實相論,集三論教義之大成,奠定三論宗的創教基礎。
  吉藏一生著述四十餘種,現存有二十六部,如〔中觀論疏〕、〔十二門論疏〕、〔三論玄義〕、〔百論疏〕、〔大乘玄論〕等,這些著述陸續傳入朝鮮、日本;吉藏的高麗籍弟子慧灌,後來並在日本創立日本佛教的第一個宗派一三論宗。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吉藏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