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班會 - 教育百科
ˋ
bān huì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ān huì
解釋:
  1. 在各級學校中,由全班同學共同參加的定期集會,通常一週舉行一次。
    【例】這次班會的主要議題,在於討論郊遊的有關事宜。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班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bān huì
解釋:
在各級學校中,由全班同學共同參加的定期集會,通常一週舉行一次。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班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Classroom Meetings
作者: 蘇永明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班會」是提供學生練習自治的時段,為我國中等以上學校正式課程之一,由導師負責指導。這是訓練學生熟悉開會的程序,由學生選出或輪流擔任主席、司儀和記錄,以民主的方式來處理班級共同的事務。而學校一般也會配合時事或校內的活動,提供討論大綱。但由於這時段無固定內容,因此也常被挪為全校性活動的預演或演出時間。
  民主為當今世界的政治主流,尤其在東歐共產統治垮臺後,民主政治更為人所肯定。民主不只是一種政治制度,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班會所練習的主要是如何開會,這可說是民主的第一步,因為民主是要讓所有成員有表達意見的自由,經過充分的討論後,再付諸表決。因此,班會對會議程序中的「動議」、「附議」、「提案表決」、「臨時動議」及各種表決方式,都有充分練習的機會,只是在同質性較高的班級,爭議性的問題較少。在異質性較高的班級,則常有男、女生之間的爭議和漫罵,還有地域性差別的同學間衝突等,導師在必要時還得介入,否則可能會通過各種奇奇怪怪的決議,包括與校規相牴觸的做法。民主的可貴在於「服從多數,尊重少數」,但這種精神的培養相當不易,反而在各種表決中,加深了裂痕。
  雖然名為自治,但班會仍需要導師的指導,因為若完全放任由學生自治,可能仍會流於強欺弱,就像高丁(William Golding)的寓言式小說[蒼蠅王](Lord of Flies)裡,一群青少年在孤島上,在無大人介入的情況下,最後演變成自相殘殺。但教師介入的越多,就越失去了學生自治的練習。郭爾保(Lawrence Köhlberg)在他所實驗的「正義社區」(Just Community)中,他和其他教師是以和學生平起平坐的方式,共同參與團體自治。即使是如此,教師的參與一定會有影響。郭爾保想利用團體的規範來提升成員的道德層次,因此他必須先界定團體的道德層次。可是他卻以組織規範被遵行的程度為標準,也就是組織越嚴密者,團體分子對違法者比較會告發,以維持正義,才能形成正義社區。他將組織規範執行的情形分成八個層次,從無組織規範可言的零層次,到組織規範成為團體間互相的期望(第四層次),最高層次是只要一公布組織規範,大家就無條件的遵行。但這犯了一個謬誤,即組織的嚴密與否和其道德層次無必然關係。若按郭爾保的標準,那麼激進團體和黑社會組織可說是比民主型的組織要來得嚴密,當然郭爾保事先已聲明那些組織不算,但從他自己所立的標準裡卻找不到理由來排斥那些不良組織。因此班會所定的組織規範,若像極權社會那樣的嚴厲執行,個人將失去自由,但民主仍有規範的存在,只是較能用民主的方式加以修正。就這方面而言,班會仍是民主政治生活一個重要的準備步驟。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班會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