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至誠盡性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楊祖漢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至誠盡性是說只有生命最為真實無妄的人,可以圓滿地實現本性。〔中庸〕第二十二章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至誠者其生命全幅是天理,沒有絲毫私欲含藏其中的人,這樣的人,才可以圓滿地實現本性。而本性的實現,一定要以一切人、一切物的本性也能實現為目的。因為道德心的實踐要求,沒有一定的範圍,也沒有止境的,必求親親而仁民,仁民而愛物,而以萬物為一體。又由此可知〔中庸〕所說的性,雖是以道德為內容的人之本性,但又不限於人,而為一切存在所以能存在之根據,即此性也是天道本身,遍及於一切存在物。因此〔中庸〕說人實現此性,便可以贊助天地的化育,使人具有與天地並立而為三的地位和價值。這「至誠盡性」之義,是〔中庸〕的中心觀念,〔中庸〕所說的聖人,是以至誠盡性來衡量的。即聖人是要善化一切,實現一切存在物之性。除此章外,在〔中庸〕的後半部,也常談到至誠之義如下:
  第二十四章說至誠者是可以前知的,因至誠者內心全無雜念,所以能知幾,在事物未具體表現出來前便已知其朕兆,見微知著,也就是神智清明,才能見事物之所未發。所以說:「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第二十六章說至誠者的德化功效,是不息不止的,與天道的生化無窮,可以相比配。此章說:「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久則徵,徵則悠遠,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博厚,所以載物也。高明,所以覆物也。悠久,所以成物也。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無疆。如此者,不見而章,不動而變,無為而成。」此章認為至誠者有悠久、博厚、高明三種德性,皆是德化不息的功效所致,而此三種德性,也正是天地之德。故從至誠者的功化處,可以具體地體會到天地生物之德用,亦可知至誠者是和天地合德,可以與天地相比配。又有這樣盛德的人,是不求自己表現,而自然彰明,不必有所動作,而自能改變外界,不必有所作為,而自然成就一切的。
  第三十二章亦言至誠者上達天德,從至誠無妄的心中生出的,是效用鉅大的化功。此章說:「唯天下至誠,為能經綸天下之大經,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夫焉有所倚?肫肫其仁,淵淵其淵,浩浩其天。苟不固聰明聖知達天德者,其孰能知之?」至誠者治理天下,使天下的大本(即道或中)彰明出來,主理與促進天地的化育,這等偉大德業的所以產生,至誠者並無其他憑藉,而是直接從他懇切的仁心,像淵水般的深遠的根源(指本性),像天一樣的廣大高明的智慧直接流露出來的。故至誠者之德便即是天地之德,而只有聰明睿知上達於天德者,方能了解此中之意義。即只有明悟天道的人,才能了解聖人之德。
  除上述數章外,〔中庸〕第二十七章、二十九章及三十章,都是說明聖人之德業盛大,可以配天,大意與上述相同。〔中庸〕以至誠來界定聖人,又認為聖人之德業盛大,有無限的價值,此一對聖人的看法,影響後來的儒學甚大,成為後儒的一個標準說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至誠盡性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