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響 - 教育百科
ˇ
  • 部首 ㄧㄣ
  • 部首外筆畫 12
  • 總筆畫 21
  • 漢語拼音 xiǎng
  • 發音 播放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ㄕㄥㄧㄣㄖㄨˊ:「ㄧㄣㄒㄧㄤˇ」、「ㄕㄥㄒㄧㄤˇ」。
  2. ㄕㄥㄧㄣㄉㄚˋㄖㄨˊ:「ㄕㄡㄧㄣㄐㄧㄕㄥㄧㄣㄊㄞˋㄒㄧㄤˇ˙ㄌㄜㄑㄧㄥˇㄍㄨㄢㄒㄧㄠˇㄧˋㄉㄧㄚˇ。」
  3. ㄏㄨㄟˊㄧㄥˋㄈㄢˇㄧㄥˋㄖㄨˊ:「ㄒㄧㄤˇㄧㄥˋ」、「ㄏㄨㄟˊㄒㄧㄤˇ」、「ㄧㄥˇㄒㄧㄤˇ」。
  4. ㄈㄚㄔㄨㄕㄥㄧㄣㄖㄨˊ:「ㄅㄨˋㄕㄥㄅㄨˋㄒㄧㄤˇ」、「ㄕㄤˋㄎㄜˋㄓㄨㄥㄒㄧㄤˇ˙ㄌㄜㄎㄨㄞˋㄐㄧㄣˋㄐㄧㄠˋㄕˋ。」
  5. ㄒㄧㄥˊㄖㄨㄥˊㄧㄡˇㄕˋㄌㄧˋㄧㄡˇㄒㄧㄣˋㄩㄥˋㄧㄡˇㄧㄥˇㄒㄧㄤˇㄌㄧˋ˙ㄉㄜㄖㄨˊ:「ㄊㄚㄉㄠˋㄋㄚˇㄉㄡㄐㄧㄠˋ˙ㄉㄜㄒㄧㄤˇ。」
  6. ㄌㄧㄤˋㄘˊㄩㄥˋㄩˊㄐㄧˋㄙㄨㄢˋㄈㄚㄕㄥ˙ㄉㄜㄉㄢㄨㄟˋㄖㄨˊ:「ㄓㄨㄥㄑㄧㄠ˙ㄌㄜㄐㄧㄒㄧㄤˇ?」、「ㄨㄞˋㄍㄨㄛˊㄩㄢˊㄕㄡˇㄌㄞˊㄈㄤˇㄇㄧㄥˊㄈㄤˋㄌㄧˇㄆㄠˋㄦˋㄕˊㄒㄧㄤˇ。」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響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ǎng
解釋:
  1. 聲音。
    【例】聲響、不同凡響 
  2. 回應。
    【例】響應、影響 
  3. 發出聲音。
    【例】不聲不響 
  4. 聲音宏大。
    【例】響亮 
  5. 量詞。計算發聲的單位。
    【例】鳴放禮炮二十一響,代表向來訪的外國元首致上最高敬意。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xiǎng
解釋:
[名]
1.回聲。《淮南子.主術》:「天下從之,如響之應聲。」唐.李白〈聽蜀僧濬彈琴〉詩:「客心洗流水,餘響入霜鐘。」
2.聲音。如:「聲響」、「不同凡響」。唐.駱賓王〈在獄詠蟬〉詩:「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3.音訊、訊息。《三國志.卷三三.蜀書.後主禪傳》「艾得書,大喜,即報書」句下裴松之注引《蜀記》:「銜命來征,思聞嘉響。」
4.量詞。計算發聲的單位。如:「鐘敲了幾響?」、「外國元首來訪,鳴放禮炮二十一響。」
[動]
發出聲音。如:「不聲不響」。《文選.陸機.赴洛道中作詩》:「頓轡倚嵩巖,側聽悲風響。」南朝梁.吳均〈與顧章書〉:「蟬吟鶴唳,水響猿啼。」
[形]
1.能發出聲音的。如:「響箭」、「響板」。
2.聲音宏亮。如:「鞭炮放得真響。」、「他口哨吹得很響。」
3.有名、名氣大的。如:「名字很響」、「響噹噹的人物。」
4.有影響力的。如:「他話說得很響。」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hiá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形] ] 指聲音宏亮,或有名氣的。
  2. [[名] ] 聲音共鳴或共鳴器。
音讀: hióng
屬性: 單字不成詞者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響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相關閩南語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