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俱傷兩敗 - 教育百科
ˋ
ˇ
ˋ
jù shāng liǎng bài

教育部成語典
注音:
漢語拼音: jù shāng liǎng bài
釋義:
即「兩敗俱傷」。見「兩敗俱傷」條。01.宋.汪應辰〈答梁子輔書〉:「東漢之君子必欲與小人立敵,終于俱傷兩敗,而國隨以亡。」
典源:
此處所列為「兩敗俱傷」之典源,提供參考。 《新五代史.卷三八.宦者傳.論》自古宦者亂人之國,其源深於女禍。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蓋其用事也近而習,其為心也專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親之。待其已信,然後懼以禍福而把持之。雖有忠臣碩士列於朝廷,而人主以為去己疏遠,不若起居飲食、前後左右之親為可恃也。故前後左右者日益親,則忠臣碩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勢日益孤。勢孤,則懼禍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1>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禍患伏於帷闥2>,則嚮之所謂可恃者,乃所以為患也。患已深而覺之,欲與疏遠之臣圖左右之親近,緩之則養禍而益深,急之則挾人主以為質3>,雖有聖智不能與謀,謀之而不可為,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則俱傷而兩敗。故其大者亡國,其次亡身,而使姦豪得借以為資而起,至抉其種類,盡殺以快天下之心而後已。此前史所載宦者之禍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注解〕 (1) 把持者:指宦官。 (2) 帷闥:張帷之門,比喻近處。闥,音ㄊㄚˋ,門。 (3) 質:音ㄓˋ,用財物或人作為抵押。
典故說明:
此處所列為「兩敗俱傷」之典故說明,提供參考。「兩敗俱傷」是說雙方爭戰,可能因此都受到損傷。這句話出自於《新五代史.卷三八.宦者傳.論》。在傳中,論及自古以來宦官的禍害遠超過女色。因為宦官最親近國君,在照顧日常生活起居中,有很多機會,可獲得國君的信任,而讓國君逐漸疏遠忠良賢臣。於是國君慢慢地被宦官把持,禍害因而潛伏滋長,等到有一天國君發覺情形不對,終於想要重新信任忠臣來圖謀改善。但是如果動作太慢,禍患必然加深;如果動作太猛,則宦官可能因此挾持國君。遇此狀況,縱有聖賢明智之君臣,也難有所作為,最後還可能弄得雙方都受到傷害。後來「兩敗俱傷」這句成語就從這裡的原文「俱傷而兩敗」演變而出,用來比喻兩者相爭,俱受損傷。
書證:
01.宋.汪應辰〈答梁子輔書〉:「東漢之君子必欲與小人立敵,終于俱傷兩敗,而國隨以亡。」
資料來源: 教育部成語典_俱傷兩敗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