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學 - 教育百科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ān xué |
解釋:
佛教用語。梵語śikṣā-traya的意譯。指修行者應該修學的三方面教法。即戒學、定學、慧學。三學同時也含括佛法的全部內容。唐.道宣〈大恩寺釋玄奘傳論〉:「至如三學盛典,惟詮行旨;八藏微言,宗開詞義。」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三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蔡纓勳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三學指佛教徒所必須修持的三種學習-戒、定、慧,又作三勝學;依此三學,可以圓滿菩薩道,成就佛果。 戒學,防非止惡的律法稱為戒,如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及不飲酒。又沙彌(尼)有沙彌(尼)戒、比丘(尼)有比丘(尼)戒;佛教三藏(經律論)中之律藏,均屬戒學的範圍。廣義而言,三藏十二部,人萬四千法門,眾善奉行,諸惡莫作,都是戒學。定學,淨除雜念、收攝神識為定;通稱禪定,又作增心學、增上意學。慧學,能破除妄執迷惑,證悟諸法實相即稱慧。 若具體說明:戒學,在家有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出家戒則有沙彌(尼)戒、式叉摩尼戒、比丘(尼)戒。菩薩戒兼攝在家、出家,屬大乘戒,含有三聚淨戒。定學,有四禪、四無色等八定,以至滅盡等九次第定。大乘對於定的種類,說法甚多,天台、禪宗、法相、密宗等都各有其獨到修定法門。慧學,小乘觀四諦、十二因緣,大乘觀真如(實相),佛相等。在佛典中,多冠上「增上」一詞,含有殊勝的意味。 這三學,也代表佛教的實踐綱要,由戒而生定,依定而發慧,依慧而得解脫,三者不可偏廢;而以慧為前導。 如以具體的德行來論,戒定慧三學可以含攝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正見是聞慧;正思惟(正志)是思慧;正語、正業(正當的行為)和正命(合理正當的行業)是與戒學相應的思慧;正念和正定則是與定相應的修慧。故此八正道即戒、定、慧三學的次第增進,也是聞、思、修三慧的始終過程,為聖者解脫道的正軌。 又據〔菩薩地持經〕卷十言,三學又可攝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等四波羅蜜為戒學,禪波羅蜜為定學,般若波羅蜜為慧學。故三學為佛法至要,可攝一切法門。 此外,三學,又可指有學、無學及非學非無學等三種之人。有學(梵語 ),指學習尚未圓滿的修行者,如阿羅漢果位之前的小乘行者,為修得漏盡,斷除諸煩惱,證入阿羅漢之果位,常樂以戒定慧為所修,故稱有學。無學(梵語Asaiksa),指學習圓滿,斷盡色無色界之見修二惑,而永入涅槳,不再輪迴,證羅漢果位,以其出三界,無法可學,故稱無學。非學非無學(梵語 ),舊譯為凡夫,新譯為異生。凡夫輪迴六道,受種種差別之業報,又凡夫起變異而生邪見造惡,故稱異生。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三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