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三綱領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程運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三綱領」是指[大學]開宗明義所提出的「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者。
  明明德,前一「明」字是動詞,是指修明之意;後一「明」字為形容詞,即靈明之意。明明德的意思是修明天賦的靈明之意,也可說是將人性中潛伏的善端加以擴充發揚的意思。
  親民,依程伊川的說法,當作「新民」解;朱熹引用程子之言,謂「新」的意思是革其舊的意思,也是除舊布新的意思。王陽明則以為「親」字,仍應依古本作「親」字義,所謂親民,就是親近人民、愛護人民,也就是孟子所說的「親親仁民」的意思。
  綜上所述,[大學]之道,首先要擴充發揚人性中的靈明之德,其次要做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達到親親而後仁民,仁民而後愛物的地步。
  至於第三步「止於至善」,是要實現人生最高的理想,推進到「至善」之境域,也就是達到與「天」相契合,在「帝」左右的境界。
  近代思想家熊十力說:「三綱領實是一事;一事者,明明德是也。而析言以三者,義有獨重,不得不從明明德中,別出言之。」這是指三綱領相互關聯,義有獨重,也就是說,我們固然要注重各綱目的重點,但對明明德此一綱領要特別重視。
  [大學]三綱領具體呈現儒家哲學的精要,析而言之,「明明德」著重人生哲學,要修明人之所以為人之本性;「親民」著重政治哲學,係明明德後,更要以身作則,推己及人;「止於至善」則著重本體哲學,要使人類達到「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境地,即「至善」之境。
  [傳習錄]載王陽明之言說:「至善是心之本體,只是明明德到至精至一處便是,然亦未嘗離卻事物,所謂盡夫天理之極 ,而無一毫人欲之私者得之。」又在[大學問]中方說:「至善者,明德親民之極則也。」又說:「人惟不知至善之在吾心,而求之於外,以為事事物物,皆有定理也,而求至善於事事物物之中,是以支離決裂,錯雜紛紜,而莫知有一定之向。今焉既知至善之在吾心,而不假於外,別志有定向,而無支離決裂錯雜紛紜之患矣,無支離決裂錯雜紛紜之患,則心不妄動,而能靜矣。心不妄動而能靜,則其日用之間,從容閒暇,而能安矣。能安,則凡一念之發,一事之感,其至善乎?其非至善乎?吾心之良知自有以詳審精察之,而能慮矣。能慮,則擇之無不精,處之無不當,而至善於是乎可得矣。」由此可知,[大學]三綱領的主要意義,在於指陳人格的修養,是要把握現實人格以求實現理想人格,而此種理想人格的實現,必須由人倫日用中實踐驗證而得。
  另蔣公中正在所著[大學之道]一書中,將「止於至善」解釋為精益求精,擇善固執。精益求精,就是善更求善,以求至乎其極的意思;擇善固執,就是知其所正的意思。與王陽明所講的從現實人格以求達到理想人格的意思有相通之處。再者「止」於「至善」,也就是莊子的上於造物者(至善)遊(止)的境地,也就是與有位格的「天」相「契合」,所謂「天人合一」的境地。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三綱領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