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霜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霜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huā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霜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huāng |
解釋:
[名] 1.接近地面的水蒸氣,遇冷而凝結成白色的結晶顆粒。《詩經.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清.方苞〈左忠毅公軼事〉:「甲上冰霜迸落,鏗然有聲。」 2.白色如霜的粉末或膏脂。如:「砒霜」、「面霜」。 [形] 白色的。唐.杜甫〈古柏行〉:「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霜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Frost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任何一樣物體,若其溫度降至冰點以下,則該物體表面之空氣中的水汽即會冷凝形成冰晶,這種冰晶即稱為霜。 在晴朗的夜晚,地球表面因輻射作用而散熱迅速,地表因而冷卻,導致近地面的空氣亦降溫,這時空氣的相對濕度即增加。若相對濕度達到飽和,且其溫度降至冰點以下,則植物與建築物等物體表面即形成霜。若植物還在生長季節當中,遇到霜就會造成重大災害,這時的霜又稱為殺霜(killing frost)。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sng
|
解釋:
|
|
音讀: |
song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霜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接近地面之水蒸氣,遇冷而凝結成白色之結晶顆粒。《說文解字.雨部》:「霜,喪也。成物者。」清.段玉裁.注:「秋深乃凝霜也。……而歲功成矣。歲功以雪始、以霜終。」《詩經.秦風.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清.方苞〈左忠毅公軼事〉:「甲上冰霜迸落,鏗然有聲。」 2. 白色如霜之粉末或膏脂。如:「砒霜」、「面霜」。明.李時珍《本草綱目.卷三○.果部.柿》:「白柿即乾柿生霜者,……其霜謂之柿霜。」《紅樓夢》第六○回:「只有昨兒有粵東的官兒來拜,送了上頭兩小簍子茯苓霜,餘外給了門上人一簍作門禮,你哥哥分了這些。」 3. 形容色白如霜也。唐.杜甫〈古柏行〉詩:「霜皮溜雨四十圍,黛色參天二千尺。」唐.韋應物〈答重陽〉詩:「坐使驚霜鬢,撩亂已如蓬。」 4. 形容如霜之冷酷、嚴厲。《晉書.卷六○.列傳.索靖》:「孤恐霜威一震,玉石俱摧。」《宋明臣言行錄續集》卷七:「面若嚴霜,目如電光。」 5. 形容如霜泛著白光貌。《三國演義》第八七回:「卻教帳中排開七重圍子手,刀鎗劍戟,燦若霜雪。」 6. 降霜也。南朝齊.謝脁〈同羇夜集〉詩:「霜月始流砌,寒蛸早吟隙。」唐.王昌齡〈宿京江口期劉慎虛不至〉詩:「霜天起長望,殘月生海門。」 7. 節操清高之喻。《後漢書.卷八○.文苑列傳下.禰衡》:「忠果正直,志懷霜雪,見善若驚,疾惡若讎。」《晉書.卷九一.儒林列傳.范弘之》:「志厲秋霜,誠貫一時。」 8. 艱辛之喻。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一齣:「雞皮瘦損,看飽經霜雪,絲鬢如銀。」《紅樓夢》第六四回:「果然年邁的人,禁不住風霜傷感,至夜間便覺頭悶心酸,鼻塞聲重。」 9. 量詞。一年曰一霜。《正字通.雨部》:「霜,歷年曰霜。」唐.李白〈胡無人〉詩:「胡無人,漢道昌,陛下之壽三千霜。」 |
|
注音: | ㄕㄨㄤ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霜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