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藩府刻本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昌彼得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藩府刻本,指明代藩王所刻書。明太祖驅逐蒙元而得天下,分封諸子於全國要害之地,各掌兵政之權,以拱衛京師。迨成祖以燕王起兵篡位,入主大統,對諸藩王,心存猜忌,將邊域藩封,遷置內地,如迤北之寧藩,遷於南昌,遼王移於荊州,便於監管,並削各藩兵政之權,但食綵邑。故諸王無不韜光養晦,自訏其志。其下焉者以犬馬聲色自娛,上焉者則修學好古,右文刻書,致成有明一代出版的特色。
  按明代諸王傳載:「衡府新樂王載璽,博雅善文辭,索諸藩所纂述,得數十種,梓而行之」。四庫書目類存目,著錄〔寧藩書目〕一卷,提要云其目係寧獻王纂刻之書,凡137種。以一藩王刻書數十種以至百餘種,明藩刻書之盛可以概見。明代藩王著述甚富,且大多優遊文史,耽於 哦,詩文之作尤豐,見於史傳及千頃堂等書目所著錄者,無慮百計,雖近代傳者無多,當時殆皆刊雕流傳,只是無法詳考。藩府刻書存世及可考者,據今人之統計,約有300種之多。就其內容來分析,大抵為道家修鍊養生之作,濟世的醫典,琴棋藝事的譜錄,當地先賢的著述,以及詩文總別集,獨於經史致用之學,傳刻較少,蓋藩王多捨棄而不講求也。
  我國出版之業,自宋以來,即以江南為盛,僻遠之地罕聞。藩王分封遍及全國,如廣西桂林之靖江王府,雲南之周府,四川之蜀府,山陝之晉、代、秦、韓、瀋府,寧夏之慶府,雖居邊陲,猶盛槧雕,有獎掖文化之功。
  明中葉以後之書刻,率喜竄亂舊章,為世所詬病;書帕坊本,校勘不謹,人多輕之。唯諸藩刻書,尚多精本,蓋以其被賜之書,多有宋元善本,可以翻雕,故時有佳刻,如楚府刻的〔說苑〕、〔新序〕,秦藩的〔史記〕,德藩的〔漢書〕,魯府的〔抱朴子〕,遼藩的〔昭明文選〕,咸稱善本。蓋藩王有招賢之力,故校勘亦較審慎,而版式多存古意,頗足發思古之幽情。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藩府刻本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