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孟子哲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陳雪麗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孟子西元前(372~289),名軻,戰國鄒人,後世對其生卒年之說頗有歧異,普遍認為約生於周烈王四年(西元前372),卒於周赧王二十六年(西元前289)。孟子生來就具有良好的稟性,父親早逝,由賢母教養長大,「孟母三遷」、「斷機教子」等故事,傳誦至今不絕。長大之後,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或說受業子思之門人),專治儒術,精通五經,尤其擅長〔詩〕、〔書〕兩經,在〔孟子〕書中,經常引用這二經的文字來表達他的意思。
  孟子生長的時代,就政治環境而言,正是周室衰微、教化陵夷、諸侯放恣、民不聊生的混亂時期。諸子百家競起各立門戶,各談各的主張,處士們也常發出違背正道的謬論,社會現象表現出崇尚功利,捨棄仁義,因而導致儒家格致誠正修齊治平之學不彰,造成大道充塞不明的窘境。
  有鑒於此,孟子把導正人心、消滅邪說、斥責偏邪不正的行為、摒棄放蕩無據的言論、宏揚聖道等事當做自己的職志,對別人說他喜好辯論的,在〔孟子.滕文公下〕表示:「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說明自己是為了護衛聖道、闡明仁義才不得不大聲疾呼。
  孟子的主張不為當時的諸侯國君所接受,於是退而與萬章等弟子研究〔詩〕、〔書〕,述仲尼之道,作成〔孟子〕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萬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從王道思想開始,以聖學之傳為終。根據東漢趙歧〔孟子題辭〕所說,孟子七篇的內容可說是「包羅天地,揆敘萬類,仁義道德,性命禍福,粲然靡所不載。」
  〔孟子〕書中,第一篇就舉出「仁義」來破除功利思想,詳辨義利、分析王霸的差別,主張民貴君輕,力說諸侯停止霸業、施行仁政、推行王道思想。如告訴梁惠王、齊宣王等國君,要「與民偕樂」、「與人樂樂」、「省刑罰薄稅斂」、「必使人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居者有積倉,行者有裹糧」、「內無怨女,外無曠夫」等,君王如果可以推行這些仁政,就能得到人民的擁戴,所以說「得道多助」、「仁者無敵」,這樣就能推行王道以王天下。
  以下各篇則依次由王道推本到聖學,以聖王不興於上,聖道將絕於下為理由,力闢楊、墨之說,嚴辨人禽之別,提出「性善」以求挽救人心、排除異端邪說;以「君子所性,仁義禮智根於心」、「萬物皆備於我」等思想,揭櫫人性無窮的可能性;以「聖人與我同類」、「人皆可以為堯舜」激揚人性向上。
  在修養立身方面,則教人「居仁由義」,教人做「大丈夫」,教人「捨生取義」,教人「不動心」,教人要長養「浩然之氣」。其他還提出「養心寡欲」、「反求諸己」、「求其放心」、「持志養氣」、「養大體擴四端」,不要「自暴自棄」等修養工夫。
  在教育方面則有「君子五教」、「教誨多術」、「易子而教」、「求其放心」、「茅塞」、「一傅眾咻」、「居移氣,養移體」、反對「揠苗助長」等主張,不僅兼重了個人放失良心的尋求,也涵蓋了師者之教、環境教育、教育功效等諸多因素的考量。
  綜言之,孟子擅長使用各種生動的譬喻來闡述他的理念。使用的言語精贍、意旨淵通,言辭往往有其獨到的意旨和見地。尤其是紹述了儒家六經的大義,以導正王化思想來解除當時崇尚功利、捨棄仁義的弊端,開啟聖人的大道思想來斷除疑惑。種種表現都將仲尼的思想主張做了極大的發揮,儒家的大道也因此得以綿延恢宏於後世。
  孟子極力闡揚孔子之學,後世尊為「亞聖」,以表彰他對儒學的貢獻,確實是在「至聖」孔子之後,至今無人能出其右。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孟子哲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