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庶吉士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方志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庶吉士亦稱為庶常,〔尚書.立政〕中有庶常吉士之語,庶吉士之稱即起於此;而明、清兩代則選取於新科進士中,教養之於翰林院,以供朝廷甄選派用的儲備官員,稱為庶吉士。
  明洪武十八年(1385),太祖使進士觀政於諸司;其在翰林、承敕監等衙門者,稱為庶吉士,進士之為庶吉士,自此始;其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者,仍稱進士,觀政進士之名亦自此始。其時庶吉士不專屬於翰林;明成祖永樂二年(1404),既授一甲三人官,又命於第二甲擇文學優等楊相等五十人,及善書者湯流等十人,俱為翰林院庶吉士,庶吉士遂專屬翰林。
  初庶吉士之選取甚受重視,然未有定制。至孝宗弘治四年(1491),給事中涂旦以累科未選庶吉士,請循祖制選之;大學士徐溥針對過去庶吉士之選取,加以評述,並建議立下定制,俾能在新進士中選取到真正優秀的人才為庶吉士,其建言謂:「自永樂二年以來,或間科一選,或連科屢選,或數科不選,或合三科同選,初無定限。或內閣自選,或禮部選送,或會禮部同選,或限年歲,或拘地方,或採譽望,或就延試卷中查取,或別出題考試,亦無定制。自古帝王儲才館閣以教養之,本朝所以儲養之者,自及第進士之外,止有庶吉士一途,而或選或否,且有才者未必皆才,若更拘地方、年歲,則是已成之才又多棄而不用也。請自今以後,立為定制,一次開科,一次選用。令新進士錄平日所作論、策、詩、賦、序、記等文字,限十五篇以上,呈之禮部,送翰林考訂;少年有新作五篇,亦許投試翰林院,擇其詞藻文理可取者,按號行取。禮部以糊名試卷,偕閣臣出題考試於東閣,試卷與所投之文相稱,即收預選。每科所選不過二十人,每選所留不過三五輩,將來成就必有足賴者。」孝宗納其建言,命內閣、吏禮二部考選庶吉士以為常。
  參加庶吉士選取的稱為館選;庶吉士在翰林院中觀政學習時,由翰(翰林)、詹(詹事府)官高資深者教之,是為教習。三年學成後甄選考試,成績優者,原二甲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原三甲進士授翰林院檢討,是為留館;成績次者則為給事中、御史主事,或出為州縣官,稱為散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庶吉士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