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占庭舞蹈 - 教育百科
拜 | |
占 | |
庭 | |
舞 | |
蹈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Byzantine Dance |
作者: | 張麗珠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舞蹈類型名。無論就古希臘雅典的(Athenian)或現代意義而言,拜占庭大多數舞蹈,均是以圓形競技場之形式為中心而非劇院的形式。在古羅馬出自想像的戲劇並未發展出來,而宗教性的戲劇則以雙重性格存在著;亦即將神話變為歷史,又將歷史變為神話;而啞劇在當時極為盛行。約翰.萊多斯(John Lydos)曾言,在其生存的年代中,演藝形式約有七種;如根據詩歌而編作的藝術啞劇,配有音樂之舞蹈演出,其種類自社會性之啞劇到單純之滑稽性啞劇均有。另還有在酒宴或婚禮中表演的舞台劇。至東羅馬帝國國王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Ⅰ, 483-565)時,禁止傳教士參加表演或化裝慶典的參與。部分啞劇祇得於競技場上,在競賽項目之間才能上演;如幕間插曲的表演(Mezzo or Interludes)。由律師變為詩人的米南卓斯(Menandros)曾寫過《一位波斯魔術師之死》(Death of a Persian Mage)供舞蹈與歌唱表演用。傑克.林賽(Jack Lindsay)所著《Byzatium Into Europe》一書中,認為此種以舞蹈表現的啞劇節目,乃為芭蕾(Ballet)之前身,有經驗之舞者,可配合任何種類之詩歌作演出。贊諾芬(Xenophon of Smyrno, 434B.C.∼355B.C.)這位希臘史學家曾表演過希臘悲劇作家里披蒂(Euripides, 480B.C.∼406B.C.))的「巴可斯;酒神(Bacchaus)之女祭司」的作品〔見Bacchaus〕。里巴尼歐士(Libanios)曾為啞劇舞蹈(Dance-mime)辯護,他認為就藝術之角度而言,啞劇舞蹈實在在雕塑藝術之上,謂之「美與休閒學派」(School of Beauty and Recreation),當時教會是反對舞者與啞劇。至狄奧多西一世(Theodosius Ⅰ, 346-395)時期,啞劇地位已不如從前,而至查士丁尼一世(Justinian Ⅰ, 483-565)時則更形衰退。逢慶典時,會舉行傳自希臘和羅馬之奧林匹克運動會,並於晚間舉行表演節目;除女性與男性歌唱及音樂比賽之外,亦可能比賽舞蹈。逢冬至的五天休假期間,則舉行面具與配戴花環之啞劇的遊行。至十世紀中葉,於「主顯節」(Epiphany)前夕,宮廷中的面具宴會中,部分人士會手持盾牌與棍等物為道具,表演哥德人(Gothes)之戰鬥舞蹈,歌者則演奏音樂。在競技場(Hippodrome)中屠夫同業公會組織也參與,他們分成跳舞與唱歌兩組進行表演,作為對春天的祈禱。 |
|
參照: W. G. Raffe《Dictionary of the Dance》1964,T. Matsuda《Kenkyusha´s English-Japanese Dictionary for the General Reader》1984.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拜占庭舞蹈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