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歷史書目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Historical Bibliography
作者: 陳敏珍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歷史書目是探究圖書資料的撰著、印刷、裝訂、造紙、插圖、出版等方面的歷史與技術之書目。廣義而言,它又泛稱為分析書目(Analytical Bibliography)、應用書目(Applied Bibliography)、評論性書目(Critical Bibliography)、敘述書目(Descriptive Bibliography)、形式書目(External Bibliography)、實質書目(Material Bibliography)、自然書目(Physical Bibliography)等。
  歷史書目以圖書資料為主體,為書目研究的基本要素。它同時是歷史研究的一環。因為它包含人類心智活動,而這些活動與人類其他活動及成就密不可分。圖書資料係人類演變與發展的原因和結果,故無法脫離歷史而存。歷史書目不同於記載、解釋歷史事件的書籍,因其尚考量文字內容、作者與出版環境等歷史因素,而且涵蓋社會史、文化史、經濟史等層面。
  由於歷史書目與人文科學各學科領域具有深厚的關係,實為學者收集、建構與傳播知識的基礎,故在學術界深受重視。自1890年代起,歐美數所圖書館專業學校已將歷史書目列入正式課程。至1923年威廉森報告(Williamson Report)更指出歷史書目已成為北美圖書館學校的核心課程。唯因資訊科學的發展,當今書目研究的重點漸趨向資訊儲存與檢索,使得歷史書目的重要性漸被忽視。
  圖書形制的演變,及各類質材如膠泥、紙草、獸皮、竹簡、布帛、絲綢、紙張等的運用方式,提供歷史書目適當的判斷依據。推斷作品的成書年代,為書目學家的重要工作。若將皮製的卷軸置於罐內,取其碎片至實驗室化驗,即可得知其質材為羊皮或牛皮,並可推算出保存時間,而將紙張予以化驗,經分析其紋路與組成,便可精確地判定著作年代。
  字體的辨識亦是歷史書目探究的重點。由於不同時代的字體有不同的特色,各個撰著者書寫筆法與風格亦有差異,因此字體成為辨別真偽、考據著者的有效工具。版式、裝訂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變革,故從雕版、活字版、排版方式與葉子、經褶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裝訂方式的分析,即可反映出當時的文化特色與技術發展。研究插畫、插畫者、使用工具與材料,則涉及藝術方面的問題。
  著者的生平、個性、作品特色等均為歷史書目學家所感興趣者,個人書信、日記、傳記都是重要參考資料。此外,由圖書館的館藏目錄、訂購書單、流通紀錄可了解特定時期讀者的閱讀偏好。而從圖書價格、銷售狀況、印製方式,則可一窺出版業的發展概況。凡此種種與圖書資料相關的考究,皆屬於歷史書目範圍內。為使資料的考證更具確實性,古文書學、考古學的方法亦應用於歷史書目。一般而言,歷史書目偏重於全國性、國際性的探討,故地方性的歷史書目較缺乏學者投入。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歷史書目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我是貓頭鷹博士,
有問題可以問我喔!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