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銅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化學元素。符號為Cu。金屬元素之一。顏色為淡紅色,柔韌有金屬光澤,富延展性。是良好的導電、導熱體。容易與其他金屬形成合金,可供工業、工程、藝術等廣泛運用。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銅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óng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銅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tóng |
解釋:
[名] (copper,Cu)化學元素。原子序29。金屬元素之一。呈紅棕色,柔韌有金屬光澤,富延、展性,為良好的導電、導熱體。在潮溼空氣中,表面會慢慢氧化形成綠色的鹼式碳酸銅,俗稱為「銅綠」。易與其他金屬形成合金,今廣泛運用於工業、工程與藝術等方面,可製貨幣及種種器械等;亦可供製導線及電鑄板,為不可或缺的材料。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銅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Copper |
日期: | 2002年2月 |
出處: | 環境科學大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Cu原子量63.546,原子序29。分佈於地殼中(70ppm)及海水中(0.001-0.02ppm)。微量的銅對許多動植物來說是需要的。銅本身是一種具延展性、紅色光澤的金屬,結構屬面心立方晶系。在一般空氣中,銅是相當鈍性的,但若空氣中的水汽較重,則銅的表面會漸漸產生一層綠色的鹼性碳酸鹽類。銅的比重8.94,熔點1083℃,沸點2595℃,硬度(Mohs)3.0,比電阻1.673μΩ-cm。易與稀硝酸、熱濃硫酸及HBr反應,但和鹽酸或稀硫酸反應很慢。銅本身並沒有什麼毒性,但一些可溶性的鹽類,如硫酸銅會對皮膚造成刺激。銅用來製造青銅(錫銅合金)、黃銅(鋅銅合金)及其他銅合金、導電材料、彈葯、銅鹽及藝術作品。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銅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銅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tâng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銅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copper,Cu)化學元素。原子序29。金屬元素之一。呈淡紅色,柔韌有金屬光,富延展性,為良好導電、導熱體。在潮溼空氣中,表面會慢慢氧化形成綠色鹼式碳酸銅,俗稱為「銅綠」。易與其他金屬形成合金,今廣泛運用於工業、工程與藝術等方面,可製貨幣及種種器械等;亦可供製導線及電鑄板,為不可或缺之材料。《說文解字.金部》:「銅,赤金也。」《山海經.西次四經》:「盂山,其陰多鐵,其陽多銅,其獸多白狼、白虎。」《漢書.卷六五.東方朔傳》:「其山出玉石、金、銀、銅、鐵、豫章、檀柘、異類之物,不可勝原,此百工所取給,萬民所卬足也。」 2. 銅製的、含銅質的。如:「銅板」、「銅像」。唐.張謂〈杜侍御送貢物戲贈〉詩:「銅柱朱崖道路難,伏波橫海舊登壇。」唐.溫庭筠〈雞鳴埭曲〉:「銅壺漏斷夢初覺,寶馬塵高人未知。」 3. 指銅製器物之省稱。《大戴禮記.保傅》:「太子生而泣,太師吹銅曰:『聲中其律。』」清.孔尚任《桃花扇》第二九齣:「何物充棟汗車牛,混了書香銅臭。賈儒商秀,怕遇著秦皇大搜。」 4. 比喻非常堅固嚴密,難以摧毀。如:「鐵郭銅關」。《封神演義》第五一回:「長弓硬弩護轅門,鐵壁銅牆齊隊伍。」 |
|
注音: | ㄊㄨㄥˊ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銅 |
授權資訊: |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