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洛可可風格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Rococo Style
作者: 方永泉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洛可可風格是十八世紀初源於巴黎的一種純粹裝飾性、精緻的藝術風格,主要流行的地區在法國、德國和奧國;法國的洛可可反映了富足、上流社會時髦的一種新生活風格,而德國則在自身的風格中創造了天堂般幻想的境界。洛可可風格最初是對路易十四時期,凡爾賽宮那種自大豪華、過度拘泥於禮儀生活的反動,而形成一種優雅愉悅、不拘形式,近似於中產階級享樂主義的新生活方式。不同於巴洛克藝術的莊嚴、熱情,而顯示出柔弱和纖細;亦不同於巴洛克時期對英雄和唯理概念的讚頌,而是富於唯美精神,為藝術而藝術。「洛可可」一詞源於法語rocaille,涵意是貝殼形、岩狀裝飾;主要的裝飾造形採用C形、S型的漩渦曲線,以及不對稱的設計,色彩方面則以明快柔和的象牙白、粉紅和金色為流行色,以表現纖細、輕巧、明朗、華麗的裝飾風格,這種風格不僅表現在建築裝飾上,亦適用於家具、地毯、瓷器和金銀器的設計上。
  洛可可繪畫的主題,大都以雅宴圖、風俗畫和肖像畫為代表,通常表現輕鬆愉悅而典雅的情調;繪畫的風格則均是自然而客觀的描繪,強調主觀感受的再塑造,不表現光,而是注重色彩的對比關係和裝飾性,對後來的野獸派(Fauvism)影響頗大。最典型的洛可可畫家有:華鐸(Antoine Watteau, 1684~1721)、布雪(François Boucher, 1703~1770)和弗拉戈納爾(J.H. Fragonard, 1732~1806)。華鐸的作品,突破路易十四時期古典主義的束縛,畫風富於抒情性,且畫中人物多帶有沉思憂鬱之感,具寫實主義傾向;他的繪畫反映出當時的法國,正從浮華的巴洛克時代進入洛可可時期,華美莊嚴的社會寫景繪畫,正逐漸的取代了原本充滿宗教性及歷史性的繪畫,同時也意味著藝術鑑賞眼光的轉變,逐漸接近中產階級的藝術品味。布雪的作品則充分表現出洛可可時期的法國趣味,其風格為色彩精細、形式柔美、技巧熟練和浮華主題;而弗拉戈納爾的風格則為輕快、有力、流暢,具有詩意,繪畫主題多為風景畫、肖像畫和裝飾畫,表現典型的洛可可風格。
  洛可可風格可說是西歐最後一個共同的藝術潮流,並且是當時藝術家的所有風格。洛可可之後就沒有所謂共同的時代藝術風格,尤其是十九世紀之後,每個畫家都努力尋找屬於自己的表現方式,建立自我獨特的風格,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此外,洛可可也代表了從文藝復興(Renaissance)以來,一個走向動態和自由原則發展的最後階段,而它自由、客觀的表現手法,也達到了現代寫實主義所標榜的準確和輕鬆。總而言之,洛可可為新的藝術鋪好了路,一方面貶抑巴洛克的古典主義傾向,一方面又以生動的風格影響了印象派(Impressionism)技巧的敏感性,這些都比文藝復興或巴洛克藝術,更適當的表達了中產階級的藝術情緒。然而於一七四○年代以後趨於衰落,為重振希臘羅馬藝術的新古典主義(Neoclassicism)所取代。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洛可可風格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