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資訊檢索 - 教育百科
ˋ
ˇ
ˇ
  • 漢語拼音 zī xùn jiǎn suǒ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zī xùn jiǎn suǒ
解釋:
從大量儲存的資料中搜尋、查詢並正確引用資訊的一種技術和過程。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資訊檢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information retrieval
日期: 2003年6月
出處: 資訊與通信術語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指資訊的收集與加工、儲存與檢索及對用戶提供的一整套電腦技術和資訊工作。廣義的資訊檢索包括文獻檢索、數據檢索和事實檢索;狹義僅指電腦化的文獻檢索。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資訊檢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基本資料
英文: Information Retrieval,簡稱IR
作者: 黃世雄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資訊檢索基本上是一個資訊檢索系統(Information Retrieval System)的最重要功能,IR是指因應使用者對資訊的需求提供查尋的方法與查尋過程而言。資訊檢索與資訊儲存(Information Storage)是有相互依存的關係。
  資訊儲存與檢索系統(Information Storage and Retrieval System,簡稱ISARS)的目的在於收集、分析、組織、儲存、檢索及傳播資訊。在傳統上,這些過程的實施是以人工的方式進行,但由於電腦及電傳(Telecommunication)的發展迅速,使得這些工作可由電腦替代,並經由電纜或光纖的連接,可對遠距離的資料庫進行檢索;故現代的資訊檢索通常是指線上資訊檢索(Online Information Retrieval),亦即利用電腦及其週邊設備,如:終端機,或個人電腦、數據機(MODEM)、電信通訊網路及輔助儲存設備,再加上檢索軟體的配合,對資料庫中的資料以直接的或連續的交互通訊以達成檢索結果的過程。
  資訊檢索系統發源於1945年,布希(Vannevar Bush)便在其名著[As We May Think]中首先談及電腦於資訊檢索的應用。到了1960年的中期,由於電腦及其他機器的輔助,許多書本式的資料被轉換成為電腦可讀的形式,資訊檢索公然展開,圖書館開始利用批件(Batch)檢索的方式進行服務。此時期較著名的有NLM(National Library of Medicine)的MEDLARS(Medical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Retrieval System);SDC(System Development Corporation)的ORBIT(Online Retrieval of Bibliographic Timeshared);及由洛克希德公司(Lockheed Missiles & Space Company)為NASA所設計的NASA/RECON等。
1970年代各資料庫檢索持續發展,並開始以商業化的形式出現,其中最著名約為洛克希德公司所發展的DIALOG系統;此外,系統發展公司(SDC)和書目檢索服務(Bibliographic Retrieval System,BRS)也分別於1970年代的中期以企業化的方式提供服務。1980年代由於儲存媒體及電腦科技的發展,資訊檢索更是進步神速,光碟的發明及全文資料庫的產生給資訊檢索帶來莫大的衝擊;而系統以使用者為導向(User-Oriented)的設計更使得終端使用者(End-User)能夠親自檢索自己所需要的資訊。線上資訊檢索的主要方式有指令式(Command Language)和選項式(Menu Driven)兩種,分述如下:  (一)指令式(Command Language)
  使用者依系統所設計的檢索指令對資料庫進行檢索。其最大的優點在於使用時具備強有力的檢索能力及高度的彈性,同提高使用者的成就感。而其缺點在於使用者必須遵循系統的指令方可進行檢索,故造成一般的使用者無法自行檢索,往往須由熟悉指令的檢索人員代勞。最為一般人所知的指令式系統如:BRS、DIALOG及ORBIT等。
  (二)選項式(Menu Driven)
  使用者經由系統所提供的各種列舉訊息中,以觸摸或按鍵的方式加以選擇所需的指令;其結構是由許多層次的畫面以樹枝狀的結構組成,檢索者依自己的需求,由主畫面選擇至所需層次畫面為止。
  選項式系統最大的優點在於初學者易於學習與操作;其缺點則是使用者必須依照系統所設計的方式進行檢索,限制了許多的功能和彈性,且在檢索的過程中若有差錯則必須回至原點,浪費時間及造成使用者的挫折感。
  布林邏輯(Boolean Logic Operation)原為數學上的一種邏輯關係,被利用於資料檢索中以便使用者能夠任意組合找到所需要的資訊。布林邏輯運算元有3種,包括:AND、OR、NOT。其功能分別如下:
  (一)AND:其結果為兩組要素(Elements)的交集,使找出的資料範圍縮小。
  (二)OR:其結果為兩組要素的聯集,使找出的資料範圍擴大。
  (三)NOT:為了剔除某些不必要的元素,可使用NOT指令,使找到的資料更為精確。
  當一串指令中有各種布林邏輯的運算使用時,則可利用小括號將各相關主題集中,再予運算,如此更可以得到所需的結果。
  在書目資料的檢索中,OCLC(Online Computer Library Center)的檢索方式較為特殊,使用者可用書名(Title)、個人作者(Personal Name)、團體作者(Cororate Name)及人名/書名(Name/Titie)等途徑分別取名稱中的前幾個字母為檢索點予以查尋。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資訊檢索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