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輪扁斵輪 - 教育百科
輪 | |
扁 | |
斵 | |
輪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俞懿嫻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輪扁斵輪」是〔莊子‧天道篇〕中的一則寓言;旨在說明老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學說。根據老子學說,思想概念有限侷促,道理無窮難盡。所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因為文詞名言是表情達意的工具,不是義理自身,而深奧玄妙的義理自身,往往不可言詮。因此老子認為有真知的人深知言說表達的效用有限,也就不會多言;而凡是多言的人既不知言說的限制,一定不是智者。〔天道篇〕承續老子的這項學說,批評世俗的人往往重視書籍,以為書籍是道理之所繫。事實上書籍不過是語言文字的組合,而語言文字的可貴之處在於表達意義,意義的可貴之處則在於跟隨道理。不過道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世俗的人卻因為書籍能傳布文字,以書籍為可貴;不知真正可貴的是書籍所欲傳達卻往往無法傳達的道理。世俗的人拘於語言文字的形色名聲,卻不知形色名聲只是感官知覺的對象,而道理則超乎感官知覺的認識範圍。這也就是「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的真諦。 「道」只可意會,不可言傳。莊子以齊桓公與輪扁論斵輪的寓言作比喻;製作車輪的匠人批評齊桓公所讀的書是「聖人糟粕」而不是「聖人之言」,因為聖人假借文字所欲表達的真意,已隨聖人而死,真意無法言傳。桓公命輪扁(以扁為名的輪人)提出確切的理由,輪扁於是以他製作車輪為喻:「斵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之心,口不能言,有數存焉於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斵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粕)已夫。」意思是說製作車輪的時候,要是鑿得榫頭太鬆,則輪輻甘滑易入而不牢固;要是太緊,則輪輻苦澀而不易進入。必須不鬆不緊,得心應手,才能恰到好處。這是有訣竅方法的,但是全憑熟能生巧,輪扁不能把竅門告訴他的兒子,他的兒子也不能從他習得。所以直到七十歲還在製作車輪。古人和他們不可言傳的道理都已死去,因此可知桓公所讀的書是古人遺留下來,如酒糟一般沒有價值的廢料。這裡輪扁比喻得道的人,製輪的竅門比喻道,桓公所讀的書比喻徒具形式、喪失精神的言論。寓言正在說明道是不可言傳的形上原理,既非感官知覺所能及,也非名言概念所能限制,唯有賴心領神會、親身體悟,才可以得道。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輪扁斵輪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