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普通教育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Allgemeine Pädagogik
作者: 朱啟華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普通教育學是德國教育學界對於教育學(Pädagogik)的通稱。名稱始自赫爾巴特(J.F. Herbart, 1776~1841)(參見「教育科學」),雖然起初借用了許多哲學的觀點,但由於為顯示其在理論上的獨特性及欲將教育建立為一門科學,因此,不稱「教育哲學」(Philosophie der Erziehung),而稱「普通教育學」(Allgemeine Pädagogik)。
  就「教育學」(Pädagogik)的字源意義而言,是來自於希臘字pais與ago。pais指孩童、青年,ago指「我引導、帶領、牽引」。合成pedagogue原指古希臘時期,帶領孩子上學及放學回家的奴僕。即兒童的引導者。直到希臘化時代,才用來指教育者。
  教育或教育學左西方世界的學術中,並未受重視;但教育活動的存在,卻有極悠久的歷史。因此教育的理論與實踐間的鴻溝,便持續存在著。想為教育活動從事理論奠基的學者首推康德(Immanuel Kant, 1724~1804)。他認為人之所以異於其他動物,在於人本身有許多與生俱來的能力,而這些能力均潛藏未發。這些能力是實踐德行的能力。而能力的發展與培養,即是教育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因此康德認為「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存有。」「人只能經受教育而成為人。」康德由哲學為教育活動尋求理論根據,見於其〔論教育〕(über Pädagogik)一書。但由於其哲學體系本身的論點有矛盾,因此這項工作並未成功。
  赫爾巴特(J.F. Herbart)繼康德任科尼斯堡大學哲學講座後,不僅在教育理論系統內刻意經營,成立教育學講座,也在體認教育實踐對促進教育進步之重要性,因而在科尼斯堡大學創立實驗學校,為爾後大學附設實驗學校開創先例。可視為教育學領域中最早注意理論與實踐聯結的教育學者。但赫氏主張的「普通教育學」理念也引出兩點批評:(1)教育不再視為既成的事實,而是科學研究的對象,教育科學研究工作者也不再被視為教育家(Schulmann)。即教育實踐與理論間生出無法統合的問題;(2)教育科學研究者不再被視為超越的主體,無法統合所有一般教育現象於道德法則之下。因而使得普通教育學並未將科學與教育之通則化問題融為一體而得到適當的解決。就其理論內涵而言,「普通教育學」所討論的止於「教」(das erziehende Unterricht)的概念,並未論及整個教育現象,故由整體教育學體系來看,失之偏狹。且赫爾巴特的教學目的與方法取自於心理學,僅能以應用科學的角度看待,其理論本身尚未從後設理論基礎解決知識與生命實踐間的聯結問題。
  赫爾巴特的學生齊勒(Tuiskon Ziller)的〔教學原理基礎〕(Grundlegung zur Lehre vom erziehenden Unterricht)與賴恩(Wilhelm Rein)的教育學體系(Pädagogik in systematischer Darstellung)也未脫赫爾巴特應用科學模式。赫爾巴特教育學在十九世紀末以來雖造成教育學中極大的影響,但其後設理論基礎薄弱,偏重實用性。
  普通教育學至二十世紀初,受狄爾泰(Wilhelm Dilthey)「生命哲學」之影響,發展出「精神科學教育學」(Geisteswissenschaftliche Pädagogik),代表人物有諾爾(Herman Nohl)、弗利特納(W. Flitner)、斯普朗格(Eduard Spranger)、李特(Theodor Litt)等人。稍後又有由重視教育活動法則性的經驗科學教育學(Empirische Erziehungswissenschaft),由批判理論出發所建立的批判教育學(Kritische Erziehungswissenschaft),乃至辯證教育學、系統教育學等,凡此均是試圖為實際教育活動提供理論依據,仍是普通教育學的領域。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普通教育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