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動 - 教育百科
ˋ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解釋:
  1. ㄕˋㄨˋㄍㄞˇㄅㄧㄢˋㄩㄢˊㄌㄞˊ˙ㄉㄜㄨㄟˋㄓˋㄏㄨㄛˋㄊㄨㄛㄌㄧˊㄐㄧㄥˋㄓˇㄓㄨㄤˋㄊㄞˋㄖㄨˊ:「ㄩㄣˋㄉㄨㄥˋ」、「ㄉㄨㄥˋㄐㄧㄥˋㄉㄜˊㄧˊ」、「ㄈㄥㄔㄨㄟㄘㄠˇㄉㄨㄥˋ」、「ㄑㄧㄢㄧˋㄈㄚˇㄉㄨㄥˋㄑㄩㄢˊㄕㄣ」。
  2. ㄧㄡˇㄙㄨㄛˇㄒㄧㄥˊㄨㄟˊㄖㄨˊ:「ㄉㄨㄥˋㄕㄡˇ」、「ㄉㄨㄥˋㄩㄢˊ」、「ㄉㄨㄥˋㄋㄠˇㄐㄧㄣ」、「ㄉㄨㄥˋㄒㄧㄣ」。
  3. ㄒㄧㄥˊㄨㄟˊㄖㄨˊ:「ㄒㄧㄥˊㄉㄨㄥˋ」、「ㄉㄨㄥˋㄗㄨㄛˋ」、「ㄧˋㄐㄩˇㄧˊㄉㄨㄥˋ」。
  4. ㄒㄧㄣㄧㄡˇㄙㄨㄛˇㄍㄢˇㄖㄨˊ:「ㄍㄢˇㄉㄨㄥˋ」、「ㄉㄨㄥˋㄒㄧㄣ」、「ㄉㄨㄥˋㄖㄣˊ」、「ㄉㄨㄥˋㄋㄨˋ」。
  5. ㄎㄞㄕˇㄗㄨㄛˋㄖㄨˊ:「ㄉㄨㄥˋㄍㄨㄥ」、「ㄉㄨㄥˋㄅㄧˇ」、「ㄉㄨㄥˋㄊㄨˇ」、「ㄉㄨㄥˋㄕㄣㄑㄧㄢˊㄨㄤˇ」。
  6. ㄉㄨㄥˋㄓㄜˊㄇㄟˇㄇㄟˇㄨㄤˇㄨㄤˇㄌㄩˇㄘˋㄖㄨˊ:「ㄉㄨㄥˋㄓㄜˊㄉㄜˊㄐㄧㄡˋ」。
  7. ㄩㄥˋㄗㄞˋㄉㄨㄥˋㄘˊㄏㄡˋㄅㄧㄠˇㄕˋㄋㄥˊㄌㄧˋㄏㄨㄛˋㄒㄧㄠˋㄍㄨㄛˇㄖㄨˊ:「ㄊㄧˊㄅㄨˊㄉㄨㄥˋ」、「ㄋㄧˇㄧˇㄐㄧㄥㄕㄨㄛㄉㄨㄥˋㄊㄚ˙ㄌㄜ˙ㄇㄚ?」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òng
解釋:
  1. 物體改變原來狀態或位置。與「靜」相對。
    【例】吹動、移動、走動
  2. 使用。
    【例】動筆、動刀、動腦筋
  3. 有所作為、開始做。
    【例】動工、動身
  4. 觸發、感觸。
    【例】動怒、感動、心動
  5. 用在動詞之後,表示效果。
    【例】提不動、拿不動、搬不動
  6. 每每、往往。
    【例】動輒得咎
資料來源: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漢語拼音: dòng
解釋:
[動]
1.事物改變原來位置或脫離靜止狀態。與「靜」相對。如:「別動我的東西!」、「風吹草動」、「動一動,比較不冷」。
2.使用。如:「動筆」、「動刀」、「動腦筋」、「動心思」。
3.有所作為、開始做。如:「大家肯合作,動起來就快了!」、「動工」、「動身」。
4.觸發、感觸。如:「動怒」、「動人」、「感動」、「心動」。
5.吃。如:「他向來不動葷腥。」
[副]
1.每每、往往。如:「動輒得咎」。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唐.白居易〈與元微之書〉:「每一獨往,動彌旬日。」
2.用在動詞之後,表示效果。如:「提不動」、「你說動他了嗎?」。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相關資料連結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四縣音
海陸音
大埔音
饒平音
詔安音
南四縣
釋義: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客語辭典_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tā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動] ] 改變原狀,靜的相反。
  2. [[動] ] 開始去做。
  3. [[動] ] 運用。
音讀: tōng
屬性: 主詞目
解釋:
  1. [[名] ] 行為。
反義詞:
詞條來源: 教育部臺灣台語常用詞辭典_動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

1. 有所作為。《說文解字.力部》:「動,作也。」《荀子.正名》:「故欲過之而動不及,心止之也。」唐.楊倞.注:「動,謂作為也。」漢.賈誼《新書.卷三.親疏危亂》:「動一親戚,天下環視而起,天下安可得制也。」《紅樓夢》第一二回:「只見他先還拿著鏡子照,落下來,仍睜開眼拾在手內,末後鏡子落下來,便不動了。眾人上來看看,已沒了氣。」

2. 事物改變原來位置或脫離靜止狀態。與「靜」相對。如:「風吹草動」。唐.李商隱〈聞歌〉詩:「斂笑凝眸意欲歌,高雲不動碧嵯峨。」《儒林外史》第四三回:「忽然見牆頭上伏著一個怪物,手裡拿著一個糖鑼子,噹噹的敲了兩下,那一堵牆,就像地動一般,滑喇的憑空倒了下來。」

3. 起動、開始。《清史稿.卷三八三.列傳.張文浩》:「每年二月方可動工,五月即須停止,工繁時促,斷難同時興作。」《文明小史》第二八回:「再說西卿整頓行裝,足足忙了一日,次早挑夫轎夫都已到齊,就便動身。」

4. 觸發、感觸。如:「動怒」、「心動」。唐.杜甫〈促織〉詩:「促織甚微細,哀音何動人。」元.喬吉《兩世姻緣》第二折:「想著他錦心繡腹那才能,怎教我月下花前不動情。」

5. 使用。如:「動腦筋」。《莊子.養生主》:「雖然,每至於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漢書.卷七四.魏相丙吉傳.魏相》:「今邊郡困乏,父子共犬羊之裘,食草萊之實,常恐不能自存,難於動兵。」

6. 當副詞:

⑴ 每每、往往。如:「動輒得咎」。唐.杜甫〈贈衛八處士〉詩:「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唐.白居易〈與元微之書〉:「每一獨往,動彌旬日。」

⑴ 用在動詞之後,表示效果。如:「提不動」。宋.李清照〈武陵春.風住塵香花已盡〉詞:「唯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西遊記》第四二回:「你這猴頭只會說嘴!瓶兒,你也拿不動,怎麼去降妖縛怪?」

注音: ㄉㄨㄥˋ
資料來源: 教育部異體字字典_動
授權資訊: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臺灣3.0版授權條款
相關臺灣台語 振動 相關臺灣客語 停動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