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都鐸,安東尼 - 教育百科
都 | |
鐸 | |
, | |
安 | |
東 | |
尼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Tudor, Antony (1908-1987) |
作者: | 謝庭芝 |
日期: | 2004年11月 |
出處: | 舞蹈辭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英國芭蕾舞者及編舞家,原名威廉.庫克(William Cook),他生於倫敦,以他的家庭背景及公証人的職務,根本和舞蹈藝術搭不上關係,直到有天,他在狄亞格烈夫舞團(Compagnie de Diaghilev)看了安娜.帕芙洛娃(Anne Pavlova)的演出後,對他往後的生涯具有關鍵性的影響,毅然地以十九歲之齡才走向舞蹈天地。都鐸最初隨瑪麗.藍貝爾(Marie Rambert)學舞,接著受教於波爾.阿蓋爾(Pearl Argyle),哈羅德.藤訥(Harold Turner)及瑪格利特.克瑞斯柯(Margaret Craske)等人門下。1930年加入藍貝爾芭蕾舞團,擔任芭蕾俱樂部(Ballet Club)秘書,舞台監督及舞者,演出弗烈德力克.阿胥頓(Frederick Ashton)所編的《門面》(Façade, 1931),《伯利君主》(The Lord of Burleigh, 1931)及《約會》(Les Rendez-vous, 1933),接著演出他自己所編的《交叉襪帶》(Cross-Garter´d),《李西思塔達》(Lysistrata, 1932)及《行星》(The Planets, 1934)等舞劇。兩年後被聘到維克.威爾斯芭蕾舞團(Vic Wells Ballet),演出《嘉年華會芭蕾舞》(Le Ballet Carnaval),《創世紀》(La Création du Monde)等舞劇。至於編舞方面,他改編了《卡門》(Carmen)及《浮士德》(Faust)。1938年他成立自己的倫敦芭蕾舞團(Le London Ballet),和美國舞者阿妮葉斯.德.米勒(Agnes de Mille)合作,開始編創歌劇中的舞蹈部份。1940年移民到美國,在新芭蕾劇院(The New Ballet Theatre)英國部門當主任,沒多久舞團的三個部門合併為一個部門,他成為舞團首席編舞家。他這個時期的作品以心理衝突為主題,編了《火柱》(Pillar of Fire, 1942),《暗流》(Undertow, 1945)等舞劇。在舞團停止演出的一段期間,他和團員哈弗.廉(Hugh Laing),戴安娜.亞當斯(Diana Adams)及諾哈.凱(Nora Kaye)脫隊,投靠到紐約市立芭蕾舞團(The New York City Ballet),雖然在此舞團他改編了兩部作品:《茶花女》(Lady of the Camillias, 1951)及《榮光》(La Gloire, 1952),但是他和該團團員缺乏共識,只好將其主要的作品都讓隨他而來的老同事演出。隨後他也陸續的為瑞典皇家芭蕾舞團(the Royal Swedish Ballet, 1948-1949, 1963),他在茱莉亞學院(the Juilliard School)的學生及大都會歌劇芭蕾舞團(the Metropolitan Opera Ballet)編舞。他在美國待了將近四十年,所以他的作品在美國非常具有影響力,大致上我們可將他的特別風格分成兩個要點,第一:就是採用戲劇的手勢於舞蹈中,雖然他不是唯一採用此方法的編舞家,但是他的別具慧心對芭蕾舞劇院帶來相當重要的影響。第二:就是運用現代的心理學理論及肖像於表演中。所以他對芭蕾舞的影響就如同瑪莎.葛蘭姆(Martha Graham)對傳統的現代舞的影響一樣重要。他的代表作有《晦暗的悲歌》(Dark Elegies),《丁香園》(Jardin aux Lilas),《艾貝下凡》(La Descente d´Hébé),《卡斯特和波路克斯》(Castor et Pollus),《慶典表演》(Gala Performance),《巴黎的審判》(Le Jugement de Paris)及《微亮》(Dim Lustre)等舞劇。都鐸也在倫敦從事戲劇及電影的工作,他曾為西區音樂、話劇界及藍貝爾舞者,在一部早期的有聲電影《在修道院花園》(Ina Monastery Garden)中編舞。從1937年到1939年為電視界大量編創歌舞劇,特別是英國廣播電視台(BBC-TV)。他被公認為英國最偉大的編舞家之一。 |
|
參照: Marie-Françoise Christout《Le Ballet Occidental, naissance et métamorphoses ⅩⅥe-ⅩⅩe siècles》1995、Martha Bremser《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Ballet》1993、Anatole Chujoy & P. W. Manchester《The Dance Encyclopedia》1967、Barbara Noami & Cohen-Stratyner《Biographical Dictionary of Dance》1982.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都鐸,安東尼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