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闡釋式教學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Expository Teaching
作者: 簡紅珠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闡釋式教學」是由美國認知心理學家奧斯貝(D. Ausubel)所提倡;大多數的認知心理學者均支持發現式教學,而奧斯貝並不反對發現式教學,卻力倡闡釋式教學,此與他對學習的看法有關。
  奧斯貝認為只有由學習者自行發現知識意義的學習才是真正的學習,亦即「有意義的學習」(meaningful learning)。有意義的學習強調新訊息若與個體大腦神經系統中已有之「認知結構」相關聯,則新訊息始能在已存有之概念體系中紮根。換言之,一個人現有的認知結構主宰了新教材是否有意義以及如何去獲得和保留新訊息的方法。
  就學校中的學習言,他認為學校中大部分的課業學習是涉及「知識」和「理解」兩個目標層次,較少涉及其他較高層次的目標,而此類知識、理解的學習,大部分是由闡釋性教學而不是由發現教學來進行的。所以他建議教師利用闡釋性教學來引導學生產生有意義的學習。
  在闡釋性教學中,教師扮演講述者和解釋者的角色。首先教師必須先確知自己的教學目標,亦即了解自己希望學生學些什麼或希望學生能夠做些什麼;其次要決定教學內容的形式,因為事實概念和抽象概念的教學,其教學方式是不太一樣的;其三,「好例子」的選擇與準備。
  教師對各種教材都要如此謹慎的加以適當組織,而後以最後型式呈現給學生。
  此闡釋式教學最常受批評的,是學生被置於被動的地位,實則相反,學生是相當主動的,他們必須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新教材,把它和舊知識中相似或相衝突的部分,予以調和和連結,最後把它轉變為自己的參考架構,而不是死記教材。又闡釋式教學常被誤為講述法,事實上闡釋式教學法所涉及的,不只是教師單方面的講述而已,更包括了師生的問答、資料的關聯和學生的接受等過程。
  闡釋性教學具有下列幾個特色:
  1.教師與學生之間有許多互動產生:雖然教師開始時把教材呈現給學生,但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觀點與反應逐漸被導引出來。
  2.教師善用例子:舉例不只限於語言文字,還能用圖片、圖解、圖形、甚至影帶。
  3.闡釋教學是演繹的:教師先說明總括性的概念或原則,再用例子說明,以引出明確的概念。
  4.教學步驗要有連續性。
  在奧斯貝的教學理念中,提出「前導組體」的概念,前導組體是在學習工作或新教材之前所呈現的導引材料,簡言之,前導組體扮演的是一種橋樑的功能,在使學習者更容易將「新教材」融入其「舊知識」之中,而有助於新學習的產生。此一概念被廣泛用於引起學生的學習動機和促進新舊教材與學習經驗的連結上。
  前導組體可分為「解釋性」及「比較性」兩種。解釋性組體是以一種比所要介紹的新概念還要通俗的概念來引導,如此可使原本較專門、特殊的概念先有一通俗的意義,會比較容易為學習者了解;比較性組體則是以相似及比較的方式將新的學習與舊經驗相比擬。透過前導組體的導引和銜接,可使學生對於所要學習的新概念有一較清楚的「了解」。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闡釋式教學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