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長衣 - 教育百科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知識單元
簡介:
泰雅族的長衣,通稱為『lukus』,是泰雅男子最基本的服裝形式之一。衣料以白麻布為主,屬於沒有經過剪裁的方衣系統。長可及膝,對襟、無領。不論為工作或訪親時穿著的便服、或出草獵頭的戰服及慶典儀式的禮服,因使用材料、織法及紋樣裝飾之不同,而各有不同名稱。這些或許與家族傳統、穿著場合、社會地位及地理區域有關。 泰雅族的盛裝是貝珠長衣。其形制與長衣類似,全件皆以貝珠穿綴而成。由於織法特殊,且於特殊場合、特定儀式及特殊身分,始可著用,是泰雅族最貴重的禮服,這也是泰雅族的特有物,可當聘禮、貨幣或報酬之用。
知識 1:
男子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長衣
分類: 個人用品:衣:外衣
功能用途: 遮體保暖
學域-大分類: 人類-民族
文化區: 南島語族區
族群: 泰雅(Atayal)
紀錄類別: 民族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簡介:
長衣(長背心)為布農男子最具代表性的衣服,衣長不及膝,為方衣式樣,對襟無領,袖子為蓋肩袖。除了禦寒的功能,強調衣背上緹花織造的表現,多彩絢麗的紋飾表現,更為布農族織布工藝最大的特色和技巧。 衣服的原料,以麻布與皮革為主。古代布農族是一狩獵的高山族,布農男子擅長揉皮,皮衣以鹿皮、山羊、山羌皮等為主要材料。麻布來自自行種植的苧麻。 布農族的服飾色澤多以沉穩的深暗,摻以熱情的紅藍為主;後因環境及時代的變遷,逐漸趨向開朗明艷的黃、紅彩紋,運用嵌織、夾織等技巧,織出色彩艷麗幾何圖案。
知識 2:
男子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長衣
分類: 個人用品:衣:外衣
功能用途: 遮體保暖
學域-大分類: 人類-民族
文化區: 南島語族區
族群: 布農(Bunun)
紀錄類別: 民族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簡介:
男性長老的長背心「longpaw」,其型制上是較晚近的發明,約為四、五十年前所創,為男性年齡階級中成年人「maidan」與老年人「mayidanla」的穿著。一般所見的形式是以黑色十字格布上繡十字繡花紋,早期可能整件是以織的布所製,代表對年長者的尊敬。關於長老長背心「longpaw」的由來,有可能是當清朝在東部有賜給卑南人作為朝貢之用朝服,因取其「龍袍」的諧音,並模仿其朝服的型制而創新出現在現今所見之長背心。
知識 3:
男子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長衣
分類: 個人用品:衣:長衣
功能用途: 遮體保暖
學域-大分類: 人類-民族
文化區: 南島語族區
族群: 卑南(Puyuma)
紀錄類別: 民族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簡介:
賽夏族長衣稱為「kayba:en」,賽夏族的衣服與泰雅族同為不加剪裁的方衣形制。賽夏族傳統服飾中的長衣及短衣皆為無袖。傳統賽夏族上衣不同於泰雅族的特點在於賽夏族的上衣通常面寬較窄,推測應與賽夏族男子紋胸刺青的習俗相關。依日治時期的調查,上衣的形式因受漢人服飾的影響,出現在胸前縫上鈕扣或縫帶以扣住兩襟。 長衣是賽夏族傳統服飾中的基本類型,其功能為遮體、保暖、裝飾。長衣在穿用上並無男女性別的分別,且早期的長衣以無領無袖長衣為主要樣式。在製作方法上,是以兩塊不加剪裁的織布縫合而成,傳統賽夏族在平日工作時穿著素色或麻布原色長衣,在祭儀場所則會穿著織紋及顏色較艷麗的祭典長衣。
知識 4:
男子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長衣
分類: 個人用品:衣:外衣
功能用途: 遮體保暖
學域-大分類: 人類-民族
文化區: 南島語族區
族群: 賽夏(Saisiat)
紀錄類別: 民族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簡介:
傳統上阿美族器物生產製作,有男女技術的分工。其中織布、縫紉、刺繡在阿美族社會裡是女性專屬之工作,男性若觸及織布,則打獵會無功無穫或受傷。神話裡認為,衣物之經緯線複雜如山路,男性會因此而迷失在山中。 昔日阿美族服飾主要的衣服材料是麻,其次是皮革。另外,曾記載有用過樹皮布製衣。一般而言,阿美族衣服是採取早期漢式服飾,鄰近太魯閣族及卑南族的衣飾風格。北部阿美地區以紅、黑、白三色為主,南部阿美地區則已融合了卑南族的形制,並披上綴有各色穗子的霞披。 就過去女性常服有漢式長袖短衣或短袖上衣,下有圍裙、綁腿布。男性常服則有:麻布上衣、皮衣、皮雨衣,下體圍一遮陰布。夏天時上裸,天氣寒冷時可加上套袖及前遮披布;出門作客或參加集會時可著綁腿褲。禮服為特殊祭典儀式時的穿著,基本上,男有頭冠、短(長)上衣、有的地區會有流蘇裙、獵首袋。女有珠冠、長(短)上衣及裙、綁腿布,有的地區有胸掛或者霞披。不管男女都有帽、頭巾、腰帶、佩袋(攜物袋)以及其他飾品在身上。
知識 5: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長衣
分類: 個人用品:衣:外衣
功能用途: 遮體保暖
學域-大分類: 人類-民族
文化區: 南島語族區
族群: 阿美(Amis)
紀錄類別: 民族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簡介:
排灣人的傳統服飾,其華麗眩目實為台灣原住民之最,主要是在紋飾上的表現,與其階級制度有緊密的相關,由紋樣即可看出使用者的身分層級,特別是在參加重要祭儀、慶典時所穿的盛服。 女子長衣,排灣語稱“Lonbau”,多仿漢式大襟衫的右襟圓領長袖圓擺長衣,一般女子皆穿著此類長衣,唯平民女子之長衣沒有飾以紋樣,多以棉布裁製,現亦有絨布或毛料製作的,長度僅及膝,下半身會再穿著一件或兩件單片式長裙。
知識 6:
女子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長衣
分類: 個人用品:衣:長衣
功能用途: 遮體保暖
學域-大分類: 人類-民族
文化區: 南島語族
族群: 排灣(Paiwan)
紀錄類別: 民族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簡介:
可能地緣相近與同為階級制度影響下,魯凱族的服裝與排灣族相類似,衣服刑制屬方衣系統,以麻線為材,並使用水平背帶織機織成衣。後來受到漢人影響,才開始剪裁,並使用棉、絨和毛料製作衣服,形制上也多以漢式服制為主。 女子長衣(Dalabu),具有精美圖紋的長衣主要是節日才穿,會跟長裙或足套、護腳布搭配,因為有圖案的關係,所以必須取得裝飾權才可以使用。大約是日本統治時代才開始有這類長衣出現。
知識 7:
男女皆用
資料來源: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_長衣
分類: 個人用品:衣:長衣
功能用途: 遮體保暖
學域-大分類: 人類-民族
文化區: 南島語族
族群: 魯凱(Rukai)
紀錄類別: 民族知識單元
授權資訊: 授權請洽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相關業務聯絡人:謝玉鈴小姐
04-23226940*786
ling@nmns.edu.tw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