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德爾與華田保模式 - 教育百科
雷 | |
德 | |
爾 | |
與 | |
華 | |
田 | |
保 | |
模 | |
式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 Redl & Wattenberg Model |
作者: | 沈六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雷德爾與華田保模式係處理團體行為的技巧,由美國威恩州立大學(Wayne State University)教授雷德爾(Fritz Redl)和華田保(William Wattenberg, 1911~)兩人於一九八一年提出。他們認為團體行為不同於個人行為,在教室團體內,心理與社會力對學生行為的影響更大,因而提出此項特殊的訓導技巧,用以處理學生日常生活的行為問題,並維持教室的秩序,增進學生的情緒發展。 雷德爾與華田保模式的主要概念如下: 1.人們在團體中所表現的行為異於單獨時的行為。團體期望可能影響個人的行為,同時個人行為也會影響團體。因此,身為教師者必須知道團體行為的特質。 2.團體會形成影響個人行為特有的心理力量,教師若能了解團體動力,必可藉此影響學生,形成有效的教室控制。 3.學生認為教師扮演許多心理的角色,此種知覺與看法會影響教室內的團體行為。 4.教師處理教室內的衝突需要用「診斷性思考」。包含:(1)適當的懷疑或預感,(2)蒐集事實,(3)應用潛在因素,(4)採取行動,(5)彈性調適。 5.教師可藉各種影響技巧控制團體。包括:(1)支持自制,(2)視情境提供協助,(3)評估事實,(4)運用苦樂原則。 以上述「診斷性思考」處理教室內的衝突,其步驟有下列五項: 1.衝突發生時,教師須根據直覺對情況做判斷,如學生前來報告有同學打架,教師會立即想到可能有學生受傷了。 2.蒐集有關事實的資料,如有無東西被破壞,學生是否鼻青眼腫等一些客觀的現象。 3.在明顯的事實背後,可能隱藏一些原因,亦即所謂「隱情」、「苦衷」,教師須仔細分析與探討,就事實與動機做正確的判斷。 4.判斷既定,教師即須就情況處理並採取適當的行動。 5.教師所採取的行動是否正確,須依學生日後的表現來判定,即使打架的雙方表面上握手言和,但後遺症很可能是班級內從此分為兩派。而且教師僅採取一個行動可能無法根治,最好有系列的計畫才能收效。 最後,此模式建議教師們勿憑一己的感覺來判斷是非,須從學生的立場及想法去看待他們的行為,並助其改善。至於此模式提出的具有影響力的訓導技巧,大要如下: 1.鼓勵自制:多數學生都想表現良好行為,以獲得教師的讚賞。學生之所以會出現不良行為,可能是自制力出了問題,教師可採取下列方法,促其重新自我控制。 (1)使用信號:例如皺眉、搖頭、盯著學生等。 (2)直接的控制:例如走近學生,拍肩摸頭,說些鼓勵的話,或表示對他的工作有興趣等方式。 (3)利用幽默,切勿諷刺或譏笑。 (4)善用忽視:當學生希望被注意而故意表現不良行為時,教師可不加理會,但須小心勿使他人認為教師優柔寡斷。 2.視情境需要提供協助: (1)幫助學生解決障礙:因為課程枯燥乏味,而使學生厭煩吵鬧時,教師可改變活動性質,或設計新方法來改善情況。或者學生因不知如何著手工作而交頭接耳時,教師須適時地加以指導,毋須責罵處罰。 (2)預先訂定規則及行事曆,以養成學生規律的行為作息。最好在一些複雜混亂的情況發生以前(如防空演習),教師就跟學生約法三章,以免學生因不知所措而吵鬧。而且訂定規則,須清楚並前後一致,切勿模稜兩可或自相矛盾。 (3)若學生有擾亂他人的不良行為,教師可將之隔離,待其能守規矩時再讓他回教室。 (4)排除具有吸引力的目標或活動,例如當學生圍觀有趣的圖片,而不肯安靜回座時,教師可暫時收起圖片,下課以後再讓學生觀看。 3.評估事實:關鍵在於教師須讓學生清楚何種行為是不可以的,其行為又會引起何種後果,他自己須負何種責任,並且解釋之所以如此的原因。當學生了解行為和結果的關聯後,他們會考慮不良行為所須付出的代價,一旦做了,學生通常也願意承擔行為的後果和責任,且不會認為教師有不公正之處。此外,當發生特殊的意外事件時,可能會使教師與學生都情緒激動,那麼就須等到雙方都冷靜下來後,找個適當的時機溝通討論,以免感情用事。總之,評估事實可幫助學生發展其價值觀,在選擇「不做」與「做了負責」的過程中,將使學生更了解自己和別人的觀點。 4.運用苦樂原則: (1)酬賞:可以增強良好行為,但須說明何種行為會受到獎勵,及其原因為何。同時教師須注意勿使學生只為了酬賞才出現良好的行為。 (2)威脅:學生會認為威脅是一種挑戰而起反感,所以這種方法最好不用。 (3)處罰:教師應讓學生了解處罰是表現不良行為之可預期的結果;是用來改正不良行為,而非報復學生。處罰乃是最後才使用的手段。在處罰之前可以徵詢學生,什麼樣的不良行為應有什麼樣的處罰,而且須讓學生了解教師是因為愛他們,要幫助他們維持良好行為才不得不處罰他們。若師生皆能從此情境中獲得新的觀點與啟發,暫停一下課程的進度也是值得的。並且在情況平靜以後,教師最好懇切地和學生談談彼此的感覺。無論在什麼情況下,教師最好盡可能地保持客觀與幽默,並記住學生和教師一樣,都只是凡人而已。 教師要掌握一個隨時可能發生任何情況的團體,實為一件高難度的工作。然而現代的教師幾乎都須面對此一艱鉅的挑戰。本模式提供一般性原則,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如何視情況妥善運用,就憑教師個人的慧智巧心了。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_雷德爾與華田保模式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