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需要-壓力架構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Needs-Press Framework
作者: 黃昆輝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需要-壓力」架構認為:組織成員的行為可視為個人的心理需求與組織的環境壓力兩者交互影響的結果。因此,要了解組織中個人與團體的行為,須從他們與環境壓力交互作用的架構中去探討,始能獲得真像。
  「需要-壓力」架構係史騰(George G. Stern)和司丹霍夫(Carl Steinhoff)於一九六○年代所發展出來的。該架構可溯源於勒溫學派(Lewinian School)之觀點以及莫瑞(Henry A. Murray)的「需要壓力」概念。勒溫學派認為人類行為可視為個人內在力量(如驅力)和外在力量(如社會規範)交互作用的結果,亦即行為乃是人格與環境交互作用的函數。莫瑞更進一步解釋,勒溫學派所稱的內在和外在的力量即為需求和壓力。他並且提出三十種組成個人心理需求或內在力量的特徵。個人行為可視為心理需求和環境壓力的類似層面之交互動力的結果。
  史騰將環境壓力界定為:「組織環境的特質或屬性,可以幫助或阻礙個人滿足其需求之努力的效果。」環境壓力的類型,主要有二,即「發展壓力」和「控制壓力」。「發展壓力」會增強個人實現其心理成長的需要,故又稱為同化作用或增進成長的力量;而「控制壓力」會阻抑個人的表現及否定個人心理成長需要的滿足,故又名之為異化作用或阻礙成長的力量。在這兩種類型的環境壓力的動態交互作用之下,乃交織而成一個組織的獨特風格或氣氛。
  在發展壓力之下,具有下列五個壓力因素:(1)智性氣氛:強調學習主要表現在智性活動及知識的追求上;(2)成就標準:強調個人較高的成就標準,重視任務的完成;(3)實用性:強調實用性目標,並且亦能將知識和技能應用到日常工作環境中;(4)支持性:注重個人的統整,並顧及個人依賴需求的滿足;(5)秩序性:強調工作要有條不紊,成員要按步就班,組織訂有標準化的行政運作程序,並要求教師遵行。
  在控制壓力之下,則具有下列三個壓力因素:(1)反智性氣氛:不鼓勵學術性活動,對個人的成就亦不予肯定;(2)反成就標準:忽視成員追求高度的成就,甚至一旦有人成績優越,往往就會遭受別人的嘲弄;(3)衝動的控制:強調高度的限制和組織的約束,個人似乎少有表現的機會。組織氣氛之發展壓力與控制壓力兩個類型的組成因素,在統計上彼此獨立,並無顯著的相關。每個組織均具有某種程度的發展壓力與控制壓力。如圖表所示之左圖粗長的橢圓形可以察知:學校氣氛通常是下述兩種的聯合:一種是注重高發展壓力與低控制壓力;另一種是低發展壓力與高控制壓力。低發展壓力與低控制壓力之聯合亦有之;至於高發展壓力與高控制壓力之聯合則絕無僅有,很難發現。
  綜合所述,組織的氣氛(包括八個因素)可以協助或妨礙個人心理成長的需要;其組成之八個因素間的相互關係及對需要與行為的影響,可以用圖表所示之右圖表示之。圖中,箭頭朝上者,代表趨向發展壓力;箭頭朝右者,代表情緒表現的力量,而箭頭朝左者,表示趨向控制的壓力。
  「需要-壓力」架構的優點係:(1)該架構顧及到環境壓力對於組織氣氛所發生的作用,因此它比「組織氣氛描述」架構,較能說明組織氣氛的形成真象;(2)該架構是組織氣氛理論中,唯一以潛在的人格因素和系統的環境因素來解釋行為的理論,因此具有較高的發展潛力。唯該架構雖然可以被應用於預測個人在組織內的行為,可是僅有極少數的研究試圖對組織成員的需要和組織壓力加以觀察,多數的研究仍停留在描述不同的組織氣氛而已。至於組織氣氛與組織效能的關係,仍未予觸及。
  
  資料來源:Paula F. Silver,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on Practice and Research (New York : Harper and Row, Publishers, 1983), P. 214, 215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需要-壓力架構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