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次 - 教育百科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
注音: |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小字典_次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cì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cì |
解釋:
[形] 1.品質較差的。如:「次貨」、「次品」、「次車」。 2.第二的、副的。如:「次子」、「次年」、「次媳」、「次日」。《鏡花緣》第四○回:「走有半年之久,於次歲六月到了嶺南。」 [名] 1.等第、順序。如:「次第」、「依次排列」、「席次」、「班次」、「名次」。 2.行列、隊伍。《左傳.桓公十三年》:「及鄢,亂次以濟,遂無次,且不設備。」《國語.晉語三》:「失次犯令,死。」三國吳.韋昭.注:「次,行列也。」 3.官職、職位。《左傳.襄公二十三年》:「敬共朝夕,恪居官次。」晉.桓溫〈上疏廢殷浩〉:「不能恭慎所任,恪居職次。」 4.外出居住的地方、處所。如:「客次」、「舟次」。 5.中、間。《莊子.田子方》:「喜怒哀樂不入于胸次。」 6.量詞。計算動作回數的單位。如:「第三次段考」、「初次嘗試」。《水滸傳》第一○回:「張教頭那廝!三回五次托人情去說。」 [動] 1.在前項之後。《孟子.盡心下》:「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孫子.謀攻》:「凡用兵之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全軍為上,破軍次之。」 2.依序編排。《呂氏春秋.季冬紀.季冬》:「乃命太史,次諸侯之列,賦之犧牲。」 3.臨時駐紮或止宿。《楚辭.屈原.離騷》:「夕歸次於窮石兮,朝濯髮乎洧盤。」《左傳.僖公四年》:「師進,次於陘。」 4.至、及。《文選.潘岳.金谷集作詩》:「朝發晉京陽,夕次金谷湄。」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zī |
解釋:
參見「次且」條。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
四縣音 |
|
海陸音 |
|
大埔音 |
|
饒平音 |
|
詔安音 |
|
南四縣 |
|
釋義: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客家語常用詞辭典_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
音讀: |
tshù
|
解釋:
|
|
詞條來源: | 教育部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_次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