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天一閣 - 教育百科
ˊ
tiān yī gé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注音:
漢語拼音: tiān yī gé
解釋:
明范欽藏書的樓閣。建於明世宗嘉靖年間,在今浙江省寧波月湖之西,原有藏書七萬多卷,清高宗乾隆後,履經盜竊,散失甚多。為大陸地區現存最古的藏書樓。
資料來源: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天一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蔡佩玲
日期: 1995年12月
出處: 圖書館學與資訊科學大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天一閣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藏書樓,於明嘉靖40至45年間(1561~1566)由范欽興建。天一閣在我國藏書史上,確具特殊意義。繆荃孫云:「自明中葉以來,海內藏書家,莫不以四明天一閣為巨擘。黃梨洲表彰之,全謝山為之記,阮文達公為之編書目,學士文人心中,均有一天一閣矣。」天一閣初建時,原名寶書樓,後改稱天一閣。其緣由據張燕昌云:「欽因得揭文安公所書天一池拓本,遂以『天一』名閣,且欽究心陰陽虛旺之學,故閣凡六間,丈尺皆用六,取『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義」。
  天一閣閣藏包括書籍、圖畫、聖賢祖宗畫像、刻書版片、碑帖、石刻等,以書籍占多數。其藏書特色,在形制方面以明刻本為主,這和當時一般崇古賤今的藏書觀大不相同;藏書中多鈔本;同一部書常有多部版本或同或異的本子。內容方面,以經部典籍、明人文集及明代方志、登科錄等為特出的閣藏,並有為數不少的明銅活字本。在范欽時期其藏書總數約有70,000餘卷。後迭遭外力侵凌。清乾隆38年(1773)高宗下詔以修四庫之名,要求江浙著名藏書家獻書。范氏後裔遵諭獻書達641部之多,這是閣藏首次大量散出。道光20年(1840),英軍入侵寧波,登閣取[一統志]與輿地書數種。30年洪楊之役,天一亦遭兵亂,閣破書散,除為外國傳教士所得外,或論斤兩賣至唐嶴用作熔製粗紙的材料。所藏碑版亦被「取投山澗,爛以造紙」。此次約散佚2,500餘種閣書。民國3年(1914)又遭竊賊潛盜閣藏1,000餘種,轉售與上海書肆販售。此外,任官寧波之學士文人亦多有強占閣藏之舉。而范氏家道中落,已無力護持閣藏,毀傾之書樓庭池,亦岌岌可危。抗戰期間,浙江省教育廳曾將閣書運至龍泉山區保存,以避日軍炮火。1949年後,天一閣收歸國有,並兩度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除修繕天一閣,並陸續蒐集散佚闊藏3,000餘卷,另接受寧波藏書家捐書、畫及碑帖。現有閣藏300,000卷,其中屬精槧善本者達80,000餘卷。
  明末迄今有關天一閣之書目多達18種,早期所編者今已不可得見,現存書目較完整者有:[清初鈔本天一閣書目]、[四明天一閣藏書目錄]、[天一閣書目]、[天一閣見存書目]、[寧波范氏天一閣書目]、[鄭范氏天一閣書目內編]。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天一閣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