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花身雞魚(花身仔)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Tiger Fish
日期: 2007年1月
出處: 脊椎動物百科全書
辭書內容
學名:
Terapon jarbua (Forsskål, 1775)
形態:
體延長側;口端位;鰓蓋具兩棘;體背灰棕色;腹部銀白色;體側有3條彎曲縱帶,第一條由背鰭起點至其軟條基部,第二條由頸部至尾柄上緣,第三條較細由眼區至尾鰭中央到達鰭緣;尾鰭上下葉先端具1黑斑,上下葉也各具1斜斑;第四背鰭棘至第八棘間具1黑斑,軟條鰭緣有2~3黑斑;體長可達35公分。
分布:
印度──西太平洋區,也就是日本,中國大陸、韓國、台灣、菲律賓、東南亞、澳洲和非洲東部等地區的沿岸港灣,河囗及河川。
生態習性:
花身仔的生活習性是多彩多姿,其仔魚(圖(一)及(二))行浮游,其稚魚(圖(三),體長為1~3公分)常成群結隊遨游於海面覓食浮游生物,尤其特別喜歡群聚在淡水注入海洋的地方。到幼魚或成魚(圖(四))期,則移居海底,以小魚、蝦、貝、海蟲、鱗片等為生,屬肉食性魚類,每年4~10月為其產卵季節,而5月為產卵高峰。花身仔屬廣鹽性魚類,可自由進出海水及淡水生活,而不必經過馴化,就可直接由海水轉成淡水,或由淡淡水轉成海水,這種超乎尋常的能力是魚類中所罕見的。牠又是廣溫性魚類,可悠遊自在地生活於攝氏16~33℃的水溫,甚至於能短期忍受36℃的高溫及40℃的瞬間溫度,所以電廠及工廠的冷卻排水口,成為花身仔嬉戲的天堂,在此高溫下生活3~4天,其脊椎骨立刻彎曲,因此推測可能受肌肉不正常拉扭,所造成的畸形魚後果。自從畸型的花身仔被冠上“秘雕魚”後,敲響了環保的警鐘,喚醒大家重視海洋的環保工作,其功實不可沒。牠本性活潑兇猛,不但吃定小魚而且也攻擊大魚,以快捷的曲游方式用鰓蓋上的長刺攻擊對方的眼睛或刺落體表的鱗片而食之,多數魚類都懼怕三分,而不敢與牠為伍。當牠面臨強敵壓境時則採用遁逃功夫,潛入沙底躲藏,直到危機解除後才會露臉。牠在水中如蛟龍一般地勇猛且銳不可擋,同樣地,被釣離水面後也不會立刻變成一條蟲般地軟弱,牠仍會極力掙扎,張開鰓蓋,讓空氣中的氧氣可繼續經由鰓絲的血液進入循環系統,不像其他魚類,一旦離水則無法撐開鰓蓋而窒息死亡,因此花身仔就是依賴此特殊的求生能力,而能在離水25分鐘後仍能茍延殘存,假若鰓絲的水份不蒸乾,最久可維持2小時而不斃命,由此可知花身仔是何等地耐命,其道行果真是高深莫測啊!花身仔的神祕(性)事也鮮為人知,年青的花身仔(體長小於12公分者)都是雌雄同體的陰陽魚或是青一色的娘子魚,直到體長大於12公分者,部分的雌魚成熟後,才會出現由雌魚變性而成的雄魚,所以花身仔是屬於雌性先熟型的性轉變魚類,屬於這類型的性轉變魚類尚有嘉鱲,鴨嘴隆頭魚,虎紋刺尻魚等。極負盛名的花身仔,因海洋環境的變異影響,而變成駝背的怪模樣,因冷卻水溫過高使海水溫度高於36℃以上,雖花身仔能忍耐此高溫,但在此高溫因肌肉的扭曲而使脊椎骨變形(圖(五)),經透明魚體及染色(圖(六))後則可見正常魚及畸型魚之脊椎骨有所差異。被傳播媒體戲稱為秘雕魚,這個新鮮的藝名比原本的花身仔、斑午仔等俗名來得響亮多了,紅極一時也震驚了環保單位,現在無論老少婦孺都耳熟能詳地指認秘雕魚。秘雕這名字,原本是用於台灣布袋戲(木偶戲)的靈魂人物,他駝背的,怪模樣,宛如畸型的花身仔,而神出鬼沒的功夫及高深莫測的道行也極相似,因此祕雕魚的綽號問世後,令老一輩的布袋戲迷發出會心地微笑,並讚嘆名符其實,實至名歸。
利用:
供食用,垂釣娛樂、觀賞,由於花身仔苗豐富,飼養容易,肉質鮮美,深受大眾喜愛,是淺海養殖極具潛力的明日之星。
門:
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
脊椎動物亞門(Subphylum Vertebrata)
綱:
輻鰭魚綱或條鰭魚綱(Class Actinopterygii)
首綱:
硬骨魚類(首網)總論
亞綱:
新鰭魚亞綱(Subclass Neopterygii)
組:
真骨魚組(Division Teleostei)
亞組:
正真骨亞組(Subdivision Euteleostei)
目:
鱸形目(Order Perciformes)
首目:
棘鰭魚首目(Superorder Acanthomorpha)
亞目:
鱸亞目(Suborder Percoidei)
系:
鱸形系(Series Percomorpha)
科:
條紋雞魚科(Family Teraponidae)
上科:
鱸上科(Superfamily Percoidea)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花身雞魚(花身仔)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