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原人論]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蔡纓勳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原人論],書名,一卷,全稱[華嚴原人論],唐圭峰宗密禪師(780~841)撰;現收於[大正藏]卷四十五。本書主旨以佛教華嚴立場,從探究人的本源的角度來融攝儒、道及其他大小乘法。全書組織包括序、斥迷執第一斥偏淺第二,直顯真源第三,會通本末第四。斥迷執第一,即是破斥習儒道者;偏淺則指習佛不了義教者;直顯真源旨在顯佛了義實教;會通本末總攝前所斥同歸一源,納入一乘方便教。
  序文中,宗密自述著作動機,緣於萬物各有其根本,何況是人呢?作者稟數十年之博究內外典籍,以推原自身,後果悟其本。而當時習儒道者不免迷執,習小乘佛法者亦多未究竟,故作此論,以破斥諸見。
  作者認為儒道二教,以萬物皆是虛無大道生成養育,「故愚智貴賤貧富苦樂皆稟於天,由於時命,故死後卻歸天地,復其虛無。」這是不明染淨因緣的道理;或者以萬物皆自然化生,那也是違背緣起的法則。否則,石會生草,草或生人,人生畜,宇宙人物即成無因果秩序。如以貧富貴賤賢愚善惡吉凶禍福皆由天命,那天命何其不公平?因為現實人生貧多富少、賤多貴少、何況有不具操守而富貴,有廉潔反致災禍等,這是儒道未能原人。
  偏淺之教,指佛教中的人天教、小乘教、大乘教(包括法相及破相)四種。作者認為人天教雖信業緣,不達自身之本;小乘教以色心二法及貪瞋痴為根身器界之本,惜不知「五識闕緣不起,意識有時不起,即不知輪迴的我是假有是眾緣和合」。而大乘法相失在以阿賴耶識為有,不知一切法空;大乘破相教,謂一切法性空,但「心境都無,知無者誰?」又如都無實法,依何現諸虛妄?
  直顯真源第三,即在破前諸說,而突顯如來藏的思想,謂一切有情皆有本覺真心。無始以來常住清淨,昭昭不味,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來藏。而這如來藏即是人之根源所在。最後宗密又以此如來藏會通含攝大乘破相、大乘法相、小乘教、人天教及儒道二教。
  此書雖有會通諸家的思想性格,但基本上是站在如來藏一一乘顯性教的立場來會通;是否能獲其餘諸家認同,難免留有爭論。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原人論]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