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勸學篇〕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俞懿嫻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勸學篇〕是〔荀子〕一書的首章,旨在透過對學習原理的分析,勉勵人勤學不輟。根據荀子「化性起偽」的學說,人生來只具本能衝動,視聽思辨等官能,必須仰賴後天經驗學習,才能成為良善的道德存有。因此〔勸學〕篇指示出兩個學習原理:一是肯定人的內在價值,以完成理想人格(君子)為學習目的;二是提供良好的外在環境,包括師友禮法、典籍文化在內,作為學習內容。篇中大要如下:
  1.君子博學不已,善假於物:學習為後天累積良善經驗的活動,當持續終身,不可中斷,所謂「學不可以已」即是此意。為學者不僅要反省自身,更要善於利用外物,即外在環境與旁人經驗,如此才能達到最佳學習效果。
  2.君子慎其所立:外在環境對人的經驗學習有重大影響,所謂「蓬生麻中,不扶而直 ,白沙在涅,與之俱黑」,無論人天生材質如何優良,沒有良好教育環境,也是枉然。因此學者必須注意自身所處環境,遠離邪僻而近中正。
  3.君子結於一:學習是經驗繼續不斷的累積,尤賴學者積極向善、堅定不移的心志。所謂「積土成山,風雨與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就是說完美人格的陶成,有賴持續不斷的道德修養;是則有賴於學者專一心志,鍥而不舍。
  4.學習目的與途徑:學習目的在完成理想人格,其途徑在深入詩書禮樂等文化事業。因為歷史文化傳承內含最為豐富完備的人文經驗,使人有別於禽獸,進而成為有價值的道德存有。(參見「道德之極」)
  5.君子之學在美其身:君子重視教育的本有價值,學習目的在求美化自身品德;小人重視教育的工具價值,學習目的在求名祿權勢,以取得個人利益,所謂「君子之學以美其身,小人之學以為禽犢」,即是此意。
  6.為學捷徑在親近賢者:所謂「學莫便乎近其人」,禮樂詩書春秋等典籍簡約博雜,難以理解,有賴賢者提綱絜領,原其本義。學者親近賢者,隆重禮節是速學的方法,即所謂「學之經莫速乎好其人,隆禮次之」(參見「隆師親友」)。
  7.學者必虛心求教:學者既然向人求教,自當言辭恭敬、思路平順、外貌柔和。荀子認為不該與人說卻與人說是「傲」,該與人說卻未與人說是「隱」,不察顏觀色是「瞽」。君子「不傲、不隱、不瞽,謹順其身」,既宜為學者,亦足以為人師。
  8.君子全善盡善:一切學習皆以價值為導向,學者求學即在窮盡自身美善,並以善為學習唯一指導原理。「百發失一,不足謂善射;千里蹞步不至,不足謂善御;倫類不通,仁義不一,不足謂善學。學也者,固學一之也。」就是說學習有賴一以貫之之道,也就是「善」的價值指導。而君子之學即在求盡善盡美:「全之盡之,然後學者也。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為美也,故誦數以貫之,思索以通之,……使目非是無欲見也,使耳非是無欲聞也,使口非是無欲言也,使心非是無欲慮也。」君子以純粹美善為修身的指導原則,目耳口心均據此原則而活動,以達到盡善盡美之境。
  總結以上所說,荀子雖然強調經驗積習、外在環境在為學修身上的重要,同時也以「善」為教育活動的指導原理。只是「善」似乎是荀子學說的預設,至於善的性質與來源,未見明確的交代。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勸學篇〕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貓頭鷹博士
你喜歡貓頭鷹博士嗎

針對貓頭鷹博士的服務你會給幾顆星呢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