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中國童子軍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Boy Scout of China
作者: 謝美連
日期: 2000年12月
出處: 教育大辭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童子軍自一九○七年英國貝登堡(Robert Stephenson Smyth Baden Powell)先生創辦以來,各國就相繼成立。中國童子軍也於民國元年(1912)正式組辦。當時教育界人士認為童子軍是教育青少年的良方,於是紛紛試辦,於是童子軍傳播至全國各地,成為學校主要的課外活動。
  民國十五年成立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委員會,為全國統一的指導機構。民國十七年北伐成功,設立中國國民黨童子軍司令部,釐定童子軍團和省、縣、市童子軍的組織法,確定三級課程訓練標準,編印各級課程,辦理童子軍及團登記,主辦童子軍教練員訓練學校。自此,中國童子軍漸趨統一,漸上軌道。
  民國二十年四月二十三日籌組中國童子軍總會,確定中國童子軍誓詞(現改稱諾言)、規律、銘言。民國二十三年正式成立中國童子軍總會,負責推動全國童子軍活動。
  民國二十六年(1937)正式加入世界國際童子軍組織。
  民國三十八年(1949)總會遷臺,四十六年(1957)起,先後建立幼童軍(cubscout)、行義童子軍(senior boy scout)、羅浮及蘭傑童子軍(over and Ranger scout)訓練體系。
  民國七十九年元月中國童子軍總會奉內政部依法完成全國性人民團體立案。
  中國童子軍以發展青少年潛在能力,養成良好習慣,使其人格高尚,常識豐富,體魄健全,成為智仁勇兼備之公民,以建設民有、民治、民享之國家,而臻世界於大同為宗旨。其基本方針是透過成年人的義務參與,採用貝登堡所提倡的小隊制度、徽章制度和戶外活動等,從稚齡童軍、幼童軍、童子軍、行義童子軍、羅浮、蘭傑童子軍五個階段一貫的進程,讓青少年自願遵守童子軍諾言(過去稱誓詞)、規律和銘言,培養健全的公民。
1.稚齡童軍(pre-cub scout):(1)參加對象:六歲半至八歲男童。(2)諾言:我愛自己,我愛大家。(3)規律:愛乾淨、有禮貌。(4)進程:分地球、星星、月亮、太陽四級按年齡頒授徽章。(5)活動:分日常生活、注意健康、認識自然、熱心做事、才藝表演等五項。2.幼童軍(cub scout):(1)參加對象:八歲至十二歲男童。(2)諾言:我願盡力,愛國家,守規律。(3)規律:服從長上,幫助他人,不說謊話,不怕困難。(4)進程:幼童軍晉級徽章分獸章(羚羊、狼、鹿、豹四級)及梅花章兩種:梅花章為晉級榮譽章,須考驗合格始後頒授,獸章為年齡章,屆滿年齡即可佩帶。(5)活動:內容以吉甫林(R. Kiphling)的諾貝爾獎名著〔叢林奇譚〕(Jungle Book)中,一個被和平狼群養育成長的少年--毛克利在叢林生活、冒險的故事為背景。以演劇、森林舞蹈、手工藝、服務、遊戲等活動為主的訓練。3.童子軍(boy scout):(1)參加對象:十一歲至十五歲之男性少年。(2)諾言:我願意參加中國童子軍,遵守童子軍規律,終身奉行下列三事:第一、敬天樂群,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第二、隨時隨地扶助他人,服務社會。第三、力求自己智識、品德、體格之健全。(3)規律:誠實、忠孝、助人、仁愛、禮節、公平、負責、快樂、勤儉、勇敢、整潔、公德。(4)進程:童子軍晉級徽章分初、中、高、獅四級,各級按童軍精神、群體生活、童軍技能和休閒活動四方面內容來實施訓練,並輔以專科訓練,以調適其進程,滿足其進取之榮譽。(5)活動:根據訓練進程內容,採「做中學」的方法,藉團集會、小隊會、旅行、露營等活動方式,以榮譽制度為基礎,運用小隊制度及徽章制度,促使其身心平衡及人格健全之發展。4.行義童子軍(senior scout):(1)參加對象:十四歲至十八歲之男性少年。(2)諾言、規律:與童子軍階段同。(3)進程:分高、獅、長城、國花四級實施訓練,並設百里、千里、萬里服務章,十四到十五歲為百里,十五到十六歲為千里,十六到十七歲為萬里。(4)活動:活動方式與童子軍階段同,唯加強領導,服務等工作,而以領導童子軍、服務童子軍為原則。5.羅浮、蘭傑童子軍(Rove &Ranger scout):(1)參加對象:十七歲至二十一歲男女青年。(2)諾言、規律:與童子軍階段同。(3)羅浮、蘭傑童子軍信條:力行中國童子軍諾言、規律、銘言。恪守中華民國憲法,服從國家法令,並於法定年齡,妥善行使公民權。竭己之力扶助他人,服務公眾,以躋社會於安和樂利境地。發揚中華文化,以促進「四海兄弟」、「世界大同」之理想而奉獻心力。(4)進程:分見習、授銜、服務三級。考驗晉級除具備高級童子軍精神、技能、群體生活為先決條件之外,應依其訓練活動內容,就訓練、學術、服務三大領域,規畫辦理之。(5)活動:內容包括童軍技能,職前訓練,公民訓練,拓荒活動,領導統御,自然研究,學術研討,親職教育,休閒活動,服務活動,社交活動,國際活動。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中國童子軍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