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

教育百科logo

::: 斯特拉溫斯基,伊果 - 教育百科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英文: Stravinsky, Igor (1882-1971)
作者: 李小華
日期: 2004年11月
出處: 舞蹈辭典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人名。俄國美籍作曲家,生於俄國奧拉寧邦(Oranienbaun)卒於美國紐約。他父親為聖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的首席男低音,所以他從小就常隨父親到劇院欣賞歌劇和芭蕾。1901-1905年間他在聖彼得堡大學唸法律,私人隨李姆斯基-柯薩可夫(N. Rimsky-Korsakov, 1844-1908)學作曲。1909年發表《幻想詼諧曲》(Scherzo Fantastique)和《煙火》(Feu d´Artifice)獲得狄亞格烈夫(S. Diaghilev, 1872-1929)的賞識,委託他為狄氏的「俄國芭蕾舞團」(Ballet Russe)作曲,從此他和俄國芭蕾合作,為舞團創作了很多重要的作品如《火鳥》(L´oiseaude Feu)、《彼德羅虛卡》(Petrouchka)、《春之祭禮》(Le Sacre du Printemps)、《婚禮》(Les Noces)和《普欽內拉》(Pulcinella)等。1928年狄亞格烈夫過世後,他遷居到美國與編舞家巴蘭欽(G. Balanchine, 1904-1983)合作,一直到病逝於紐約為止。他的音樂風格節奏的處理非常突出,用不等拍子如7拍、11拍和13拍等造成節奏交錯,同時也使用大量不協和和弦構成強烈的推動力。曲調方面,他愛用複調式和多調性之旋律片斷,造成重疊式音效作品可分為三個時期:早期前半期受李姆斯基.柯薩可夫的影響,管弦樂配器亮麗,曲調動聲,和聲節奏充實,充滿俄國的民族色彩。如《火鳥》、《彼德羅虛卡》等。後半期他放棄動聽的旋律,改用緊壓式的和聲和迫人之節奏,給人帶來原始般的震撼,如《春之祭禮》、《夜鶯》等。第二期的風格回到新古典主義,樂曲結構平穩、緩和。和聲曲調採用清楚明朗的對位和主題變奏,如《普欽內拉》、《阿波羅》(Appollo Musagète)等。第三期為美國時期的作品,風格又回到早期的節奏式形態。與舞蹈相關作品:《火鳥》(Fire Bird, 1909-1910)、編舞佛金(M. Fokine, 1910)、巴蘭欽(1949)、波姆(A. Bolm, 1945)、貝嘉(M. Béjart, 1970)、奴麥爾(J. Neumeier, 1970)、塔拉斯(J. Taras, 1982)等人。《彼德羅虛卡》(Petushka, 1910- 1911)、編舞佛金(1911)、馬辛(Massine, 1942)、史波爾尼(H. Spoerli, 1974)、貝嘉(1977)、奴麥爾(1982)、奧特(J. Auld, 1984)等。《春之祭禮》(The Rite of Spring, 1911-1913)、編舞尼金斯基(V. Nijinsky, 1913)、貝嘉(1959)、麥克米藍(K. Macmillan, 1962)、卡莎基娜和瓦斯列夫(N. Kasatkina and V. Vassiliev, 1963)、泰特利(G. Tetley, 1974)、曼恩(H. von Manen, 1974)、奴麥爾(1975)、包許(P. Bausch, 1975)、泰勒(P. Taylor,1980)、奧斯頓(R. Alston, 1981)、葛蘭姆(M. Graham, 1984)等。《四首管弦樂練習曲》(Four études for Orch, 1914-1918)、編舞菲費德(E. Field, 1971)。《狐狸》(Renard, 1915-1916)、編舞李法(S. Lifar, 1929)、巴蘭欽(1947)、貝嘉(1965)。《繁音拍子》(Rag Time, 1918)、編舞巴蘭欽(1960)。《普欽奈拉》(1919-1920)、編舞巴蘭欽(1920)、弗恩德(H. Freund, 1956)等人、貝嘉(1957)、史姆恩(M. Smuin, 1968)、羅賓斯(J. Robbins, 1972)、鄧恩(D. Dunn,1980)。《婚禮》(Les Noces, 1914-1923)、編舞尼金斯卡(1923)、肯寧漢(M. Cunningham, 1952)、貝嘉(1962)、羅賓斯(1965)、魯波維奇(L. Lubovitch, 1972)、普瑞羅卡(A. Prejlocaj, 1989)等。《士兵的故事》(L´Histore du Soldat, 1923)、編舞貝嘉(1966)。《鋼琴與管樂器協奏曲》(Concerto for Piano and Wind Instrument, 1923-1924)、編舞曼恩(1979)。《俄國詼諧曲》(Scherzo à la Russe, 1925)、編舞巴蘭欽(1972)。《阿波羅》(Apollo, 1927-1928) 、編舞巴蘭欽(1928)。《仙女之吻》(Le Baiser de la Fée, 1928)、編舞阿胥頓(F. Ashton,1935)、巴蘭欽(1936)、麥克米藍(1960)、奴麥爾(1974)。《聖詩交響曲》(Symphony of Psalms, 1930)、編舞巴蘭欽(1972)、基里恩(J. Kylian, 1979)。《D大調協奏曲》(Concerto in D Major, 1931) 、編舞巴蘭欽(1972)。《菩西芬妮》(Perséphonie, 1933-1934)、編舞阿胥頓(1961)、巴蘭欽(1982)。《牌戲》(Jeu de Cartes,1936)、編舞巴蘭欽(1936)、柯蘭可(J. Cranko, 1965)。《降E大調協奏曲》(Concerto in Eb Major, 1937-1938)、編舞曼恩(1978)。《小提琴,鋼琴二重奏》(Duo Concertant for Violin and Piano, 1939)、編舞巴蘭欽(1972)、貝嘉(1982)。《探戈》(Tango, 1940)、編舞巴蘭欽(1982)、曼恩(1976)。《舞蹈協奏曲》(Danses Concertantes, 1941-1942)、編舞麥克米藍(1955)、巴蘭欽(1972)。《馬戲波卡舞曲》(Circus Polka, 1942)、編舞巴蘭欽(1942)。《悲歌》(élegie, 1944)、編舞巴蘭欽(1944)。《芭蕾景色》(Scenes de Ballet, 1944)、編舞阿胥頓(1948)、曼恩(1985)。《三個樂章交響曲》(Symphony in Three Movements, 1942-1945)、編舞曼恩(1963)、巴蘭欽(1972)。《奧菲爾》(Orpheus, 1947)、編舞巴蘭欽(1948)、葛薑珒粥礡]T. Gsovsky, 1961)。《C大調交響曲》(Symphony in C, 1939-1948)、編舞曼恩(1975)。《浪子回頭》(The Rake Progress, 1950)、編舞巴蘭欽(1953)、瓦洛(N. de Valois, 1974)。《弦樂四重奏協奏曲》(Concertino for String Quartet, 1952)、編舞魯波維奇(1972)。《管樂八重奏》(Octet for Wind Instrument, 1952)、編舞朵拉(W. Dollar, 1958)。《競技》(Agon, 1956)、編舞巴蘭欽(1957)、麥克米藍(1958)、葛索夫斯基(1959)。《巴赫聖誕神劇合唱變奏》(Choral Variation on Bach´s Vomhimmel Hoch´, 1956)、編舞巴蘭欽(1972)。《鋼琴和管弦樂樂章》(Movements for Piano and Orchestra, 1959)、編舞巴蘭欽(1963)。《Monumentun Pro Gesualdo》(1960)、編舞巴蘭欽(1960)。《諾亞和洪水》(Noeh and the Flood, 1962)、編舞巴蘭欽(1962)。《變奏曲》(Variations in Memory of A. Huxley, 1965)、編舞巴蘭欽(1966)。《頌歌安魂曲》(Requiem Canticles, 1966)、編舞巴蘭欽(1968)、羅賓斯(1972)。
資料來源: 國家教育研究院_斯特拉溫斯基,伊果
授權資訊: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回到頁面頂端圖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