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書 - 教育百科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ì shū |
解釋: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國語辭典簡編本_四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
《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為歷史語言辭典,主要記錄語言使用歷程,適用對象為語文研究者。若您是為小學、國中、高中(職)的學習或教學,建議您優先使用《國語小字典》或《國語辭典簡編本》。
|
|
注音: | |
漢語拼音: | sì shū |
解釋:
宋朱熹取《禮記》中的〈大學〉、〈中庸〉二篇,合以《論語》、《孟子》,稱為「四書」,並為之章句集注。也稱為「四子書」。 |
|
資料來源: | 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_四書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 」釋出 |
國家教育研究院辭書
基本資料
作者: | 張鍠焜 |
日期: | 2000年12月 |
出處: | 教育大辭書 |
辭書內容
名詞解釋: 「四書」是〔論語〕、〔孟子〕、〔大學〕和〔中庸〕等四部儒家經典;南宋朱熹首先將此四部著作合編為一集,並加以註解、闡釋,稱為四書或四子書。朱熹之註解為眾人所肯定,「四書」之名遂就此確定。後來,元代延祐年間將四書與五經並列為科舉考試的內容,更使四書成為士子必讀之書。 這四部經典之受人注意,有其歷史演進階段。〔論語〕在漢代是小學的教材,是讀書的入門經典;到唐代文宗開成年間,列入學官,成為國學教材。〔孟子〕在漢代被視為一般的儒學著作,未被特別看重,文帝時曾一度列有孟子博士,武帝時罷黜百家,孟子博士亦被摒除。到了唐代,韓愈特別表彰孟子,認為是道統真傳,〔孟子〕一書乃漸為士林所重。至北宋哲宗元祐年間,〔孟子〕與〔論語〕並稱,同被列入科考範圍,而普受重視。〔大學〕和〔中庸〕本是〔小戴禮記〕中的兩篇,〔中庸〕在漢代即有單行本刊行,〔大學〕則自唐以後才有單行本。〔學〕、〔庸〕並稱始於北宋司馬光的〔大學中庸廣義〕。後來,程顥、程頤兄弟特別提倡這兩篇著作,而與〔論〕、〔孟〕並稱。南宋朱熹承續二程之學,遂正式將〔論〕、〔孟〕、〔學〕、〔庸〕編為一集。 朱熹編註四書,含蘊著「道統」的觀念,他以為〔大學〕是曾子所作,〔中庸〕是孔子之孫、曾子學生子思所作,而孟子又是子思門人的學生,所以道統就是由孔子傳曾子,曾子傳子思,子思遞傳至孟于,一脈相承。然而據後人考證,〔大學〕和〔中庸〕其實是秦、漢間的著作,所以朱子的道統觀並不符合事實。 至於研讀四書的順序,朱子認為〔大學〕是人德之門,應當先讀;其次讀〔論〕、〔孟〕;〔中庸〕涉及深微的天人性命之學,層次較高,應最後才讀。不過歷來坊間刻本,因為〔學〕、〔庸〕篇幅較短,合刻為一冊,所以一般民間學藝教完〔大學〕,便隨之教〔中庸〕,然後才是〔論語〕、〔孟子〕。 從朱子以來,四書為讀書人必讀之經典,儒家學術發展也是以四書的研究為中心;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清末。民國以後,廢止讀經,四書與其他傳統經典同遭忽視。目前在正式課程中僅國文教本和「中國文化基本教材」有部分節選的篇章。近年來,有某些文史學者設立私人講座、書院,講述傳統經典,甚至有提倡兒童讀經者,四書乃又獲部分人士之重視。 |
|
資料來源: | 國家教育研究院 |
授權資訊: | 資料採「 創用CC-姓名標示- 禁止改作 臺灣3.0版授權條款」釋出 |
貓頭鷹博士